小学音乐教学浅见

点赞:7180 浏览:299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才开始涉足音乐领域,接触到各种乐器.重视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对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朔造孩子心灵之美至关重要.基础音乐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章从探讨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入手,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意识为目的,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了多种施教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音乐;教学;审美;兴趣

目前很多小学校实施音乐教学仍然沿用“循规蹈矩式”教学法,先教音准、节奏,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这种教法把认知与感情因素、技能与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忽视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语)的原则.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很多国家推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小学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一、塑造心灵之美

音乐理论家舒伯特在《关于音乐美的思想》一书中指出:“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使音乐美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直接相通、最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来展示,中间媒介能够缩短他们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否则,会因为对音乐的理解过于肤浅而导致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或纽带作用.使学生天真、单纯的心灵能够进入音乐的殿堂,也让美的音乐更好地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而情感则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曲昂扬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并为音乐作品折射出的优美、壮美、甜美以及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美所感动时就会产生心灵中真、善、美的连锁反映,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技能,也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为了让他们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为他们营造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十分必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也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阅历,建立、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从而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显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也受到制约,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不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都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提高审美情趣

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的满足,把获得生理快感作为惟一的终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审美情趣的高尚健康与庸俗低级,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乐教师应把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找到美的东西.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做到“全神贯注”.学生演唱或视谱的过程也是训练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而且知觉和动作要相互协调.

四、和家长说几句话

年轻的父母们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会一件或几件乐器,以培养他们广泛多样的兴趣爱好.现在的家长不再象前些年那么功利性强,让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比赛能够获奖,考试可以加分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家长越发多了起来.但是,家长们似乎又踏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音乐技能,而每年的音乐考级似乎又助长了这种关注.父母们在一起攀比的是谁的孩子过的级别更高,选择的曲目更难,而忽视了孩子欣赏音乐的品位,忽视了培养孩子音乐趣味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学浅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为了提高孩子的音乐品味,可以让孩子接受一些校外音乐专业训练,如乐器、声乐,舞蹈等等,这会帮助孩子加深对音乐感性和理性上的双重理解.但是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应该把提高孩子的音乐技巧作为主要目的,否则就是培养了一个痛苦的“手工劳动者”,而完全忽视了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如果孩子能够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他自然会主动去追求更完美的表达.这时家长可以适当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多加以鼓励,提醒他们,学习的道路是艰苦的,要想获得快乐的享受,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枯燥的技巧练习.但如果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没有感觉到快乐,各种练习带来的是难以忍受的煎熬,那么家长最好不要逼迫他们去做长时间的技巧练习,这会适得其反,伤害孩子对音乐的好感.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父母们不要过多干涉孩子聆听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中存在的大众化因素相对较多些,比如,歌词的生活化,旋律的朗朗上口,篇幅的短小精悍等等.这些更贴近孩子们的感官世界的作品当然更能赢得他们的心.父母可以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大量涉猎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的流行音乐作品,渐渐的他们就会建立起自己喜欢的音乐文库.越是贴近生活的文化产物,越容易体会到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