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学的兴起与

点赞:3363 浏览:106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直接导致了本土心理学的产生.本土心理学具有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样性等特征.本文主要阐述了本土心理学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我国的本土心理学的现状.

【关 键 词】本土心理学;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样性

所谓本土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从狭义的讲是指“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当地人共同接受的)对某些心理学有关题目的看法、理论、猜臆、分类、检测设和类比.同时,也包括内隐于当地社会制度的一些有关心理学的想法及看法.”[1]

一、本土心理学的起源

一般认为,本土心理学的正式产生是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的.随后,1993年,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尤科(UicholKim)和佰瑞(JohnW.Berry)出版了《本土心理学: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和经验》一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菲律宾心理学者维基里欧(VigilioG.Enriquez)等人编辑出版了《东南亚—本土心理学:论文选集》.在中国,以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于1980年宣读的“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为标志,本土心理学的研究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其他学者也陆陆续续的进行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研究.[2]

本土心理学的兴起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本土心理学的产生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本土心理学的核心是将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多元化,打破文化的单极化.因此它有着广泛的思想、文化、社会和学科背景.具体来说,是因为对主流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满.

首先,西方科学心理学从建立开始,就积极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这一取向虽然带来了科学心理学的繁荣,但也导致了主流心理学中严重的客观主义倾向.心理学家对客观主义盲目崇拜,他们认为,只有采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本土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的这种客观主义倾向,主张心理学研究的人文性.它认为,应该用质化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和解释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

其次,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的做法,导致了其“去文化性”的这一特质的产生,而实际上,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受其所处环境影响的.而西方科学心理学则忽略了这种影响.尽管西方主流心理学刻意模仿自然科学,去除心理学的文化性,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决定了人的心理与行为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并不符合本地的实际,因此,他们需要发展一个针对本土文化的心理学,于是本土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本土心理学的特征

本土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取向人文性.本土心理学聚焦于人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外显行为和认知等可观察分析的“客观事实”.即倾向于意向实在主义.把增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某一文化语境中人的深层意向和需求,使人们在理性层次上审视自我的人格、行为特质,达到与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表现出对人存在的终极关怀,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

2、文化契合性.西方心理学也是一种植根于欧美文化中的本土性的心理学,但由于其文化的局限和方法的严格性,往往不能适用于其它文化和社会的本原现实中,对存在于其中的民众的心理和行为极易产生误读和曲解.因此,文化契合性就成了本土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本土心理学的文化契合性在应用方面表现为面向实际生活,例如,中国心理学家对人情、面子、关系、孝道、缘分等概念的研究;日本对对依靠的需要的研究;印度对分离、领导者的养育任务的研究等等[3].

3、范式多样性.首先是研究主题多样性.本土心理学不将研究对象限于一般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而是发掘出多样性的课题.本土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多样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做本土性的解释,使一般性的心理和行为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就有了不同的涵义.本土心理学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本土心理学主张现象学和质化的方法论及方法.认为采用的研究工具应是背景化和情景性的,要关注被研究者用来解释心理和行为的术语、系统性的概念.但需加以说明的是,本土心理学虽然推崇现象学的方法,但也运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因此,本土心理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

三、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始,中国的心理学家就开始推动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但由于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及自身发展的不足,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1、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有些研究者认为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的本土二者没有区别,是可以划等号的.杨中芳教授在《如何研究中国人》中指出:“本土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由“非本土”的状态走向“本土”状态的过程.所以“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将心理学由“非本土”的状态转换成“本土”状态的过程.而“本土”状态的心理学就是“本土心理学”.它是心理学本土化这个过程的终极目标和状态.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就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心理学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

研究策略与方法难以实现本土化.

杨国枢教授曾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移植过来,不管其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都拿来研究中国民众.而且,本土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内容,基于本地区文化特色基础上的本地区、本民族人们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特点等.我们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而这些量表是在西方文化传统、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大都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心理学教育,而且,西方心理学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中国本土心理学还未形成有效的理论.

由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还不具备普遍的理论模式.虽然有些学者试图在建构一些理论模式,但这种尝试还是比较有限的,有些理论模式仅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还未被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所认可.因此,建立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是我国心理学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