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点赞:15906 浏览:702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滞后性有其外在因素,如社会原因、家庭原因、法律原因等,也有其内在因素,包括学校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等.要增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重视教育观念是前提,规范教育制度是关键,更新教育内容是基础,改进教育方法是手段,加大教育投入是支撑,优化教育队伍是保障.

【关 键 词】新形势;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既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又是整个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科学文化教育中心和主阵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对整个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高校落实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日益广泛.根据顾海良教授对高等学校安全的归纳,高校安全包括十三项内容,即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政治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国防安全、教育安全、财务安全、学术安全、行政安全等.这十三项内容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也几乎全部涉及.许多高校已建立起一整套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机制,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当前依然凸显其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最要的基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西化、分化的阴谋从未停止.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国内外各类人员来往流动频繁,西方敌对势力乘机以各种形式对高校进行渗透,培养和平演变的内部力量.而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很容易放松警惕,淡化安全意识,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不能全方位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不能正确看待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国家安全是部队、、消防、情报系统和其他国家安全系统相关部门的事情,于己无关.一些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思想麻痹,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敌对势力的帮凶,给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其深刻教训不容忽视.因此,高校安全是关系政局的稳定,是争夺未来接班人的主战场.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

2、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同志在1989年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离开这一点,什么都搞不成”.新形势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校由过去的封闭型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型,传统意义上的高墙深院已经只是一种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高校的大学生公共安全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多种形式、多个校区办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园各方面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社会”.今日的高校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之塔”,而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纽带,其拉动辐射作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周边地区的商业、怎么写作业等发展迅速,流动人员不断增加,成分更趋复杂,这就使高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相对严峻,校园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关系到社会稳定.特别是近几年来,涉及高校的案件逐年增多,使校园正常的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要做到“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就应该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3、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在校生的公共安全教育,能提高大学生自身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及各类事故的发生除了某些客观原因,还与当代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安全意识薄弱密切相关.李岚清同志曾在其《教育访谈录》中说:“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学习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安全与健康,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可见,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安全成长和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滞后性

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和法规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2008年7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也颁布了《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强调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市高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知识和能力.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及管理规定,通过专题讲座、报刊杂志、横幅宣传等形式来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但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明显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造成教育效果不明显.这种滞后性体现在多方面,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1、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外在因素.

第一、社会原因.不管是自然灾害诱发的还是人为原因诱发的高校公共安全事故,事故的背后都离不开社会原因.一方面整个社会公共安全教育滞后,公众公共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大学生公共安全的意识.在社会变革、权益相争的过程中,忽视公共安全、权钱交易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对公众公共安全防范的滞后性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模式尚未形成.公共安全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毕业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国家提倡“全员育人”,但现实中要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仍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二、家庭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是第一课堂,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的强弱最先取决于家庭教育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在号召全员育人的过程中,家庭作用的发挥缺失或滞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公共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高校并轨,后勤逐渐向社会化过渡,权责利分解到职能部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日常开支明显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家长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临下岗待业,家庭经济来源没有保障,经济负担不断加重.家庭在经济上的困难若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成在校大学生的不安定因素,给高校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第三、法律原因.一方面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在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的立法,总的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制度设计,所以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一些关于高校公共安全的重要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有关公共安全的立法适用范围较窄或者层次比较低,仅适用于个别领域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可操作性不强,在已经制定出台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中,公共安全建设的组织保障体制也比较分散,形成了公共安全建设组织保障体制错综复杂的局面,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内在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一是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公共安全教育理念仍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没有全面贯彻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方针,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大安全观,致使公共安全教育长期得不到真正落实.随着学校管理系统的分化,真正落实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只有高校保卫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二是投入不够,部分高校领导片面强调学术科研,轻视政治引导,应该安排的课时没有安排,应该解决的教研设备没有更新,甚至必要的师资培训也没有进行,没有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深入性、系统性.加之高校全员育人意识不强,导致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第二、教师方面.一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大量心血.但这支公共安全教育队伍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公共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与交流,更谈不上进行安全教育的研究工作.二是教育内容老化枯燥,不能体现出时代性,缺乏规范的教材和系统的科学知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五花八门,深度和广度皆达不到要求,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往往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调不够,公共安全教育就像纸上谈兵,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与防范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生方面.一是大学生耐挫能力较弱,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艰难、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差距加大等因素,使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失去了“天之骄子”优越感;二是大学生社会阅历肤浅,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其社会经历往往是从一个学校升学到另外一个学校,思想比较单纯,良莠不分,加上大学生群体头脑中固有的理想化、任性化、简单化等因素,自律意识淡薄,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三是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大学生虽然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知识水平较高,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影响安全的隐患,并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教育的滞后性,就要注重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改变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滞后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可操作性,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

1、教育观念重视,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上真正重视了,才能标本兼治.一要坚持“高校无小事”.学校各级组织真正从思想观念上予以重视,高校一旦发生公共安全问题,大多是突发性事件,作为人员密集、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高校中的事件传播速度比社会上要快,且产生的影响远比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更深远.二要坚持“育人目的”.高校公共安全工作的目的与社会公共安全是有区别的.新时期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要求,为保障学校的中心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三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确立人身安全高于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的价值衡量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掌握信息,将各种不安定、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校园的公共安全.


2、教育制度规范,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离不开安全制度的规范,健全的公共安全制度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公共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谁主管,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具体实施和全面负责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和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要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列人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全体师生员工履行安全管理和教育责任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畴,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从制度上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督导检查,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达到建立长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3、教育内容更新,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基础.随着形势的变化,安全观在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新安全观的演变.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要坚持贴近现实的原则,及时更新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公共安全知识的主动性.新的历史时期,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增加,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对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在内容上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这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4、教育方法改进,这是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手段.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法,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寓教于乐,为公共安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图片展等阵地,结合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和党团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在有关安全的特殊时期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活动,采取现场演示,实际模拟等形式,提高教育质量,以达到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巩固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自护自救能力.

5、教育队伍优化,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保障.要做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内,高校保卫干部和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科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等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公共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质量.同时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民警、消防官兵等充实到公共安全教育队伍中来,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队伍梯队.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6、教育投入加大,这是改进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支撑.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实际计算,安全宣传的投入产出比是一比五,是一项高效益的投资项目.这说明高校应加大对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公共安全教育开发研究和师资培训的经费.要及时落实教材、课时、设备等费用,保证安全教育无后顾之忧.要从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教师队伍适当的关心,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需要全社会、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要努力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自觉维护安全的氛围,要尽力让大学生明白“适应是生存的前提”、“苦难是辉煌的起始”、“困惑是成功的序曲”的理念,力争把大学生公共安全的危机降到最低水平,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达到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