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新闻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更新

点赞:8791 浏览:332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高校《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陈述性知识占用较多,实战写作训练/节目制作的机会较为缺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多年评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1+1”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闻评论》课程研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内涵:一是指新闻评论的教学体系设计为两大部分:教师案例教学+学生实战演练;二、学生的实战环节设计为两大部分:围绕新闻热点,分成正反方辩论;评论写作,两个小组交互批改;三、构建课堂之外的媒体实践平台:课堂教学+评论实践平台.

关 键 词:新闻评论;“1+1”教学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50-02

一、新闻评论地位之辨

关于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与作用,有诸多争议.有学者主张“旗帜论”、“灵魂论”,认为新闻评论在媒体上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胜过新闻报道;也有人提出“眉毛论”,新闻评论无足轻重,在媒体上属可有可无的“眉毛”.那么,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是轻是重?

从国内媒体实践来看,典型如《人民日报》,作为国内第一大报非常重视言论,每天的报纸都有十多篇评论,基本上做到了版版有评论,重要报道篇篇配评论.从电视媒体来看,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有《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央视论坛》、《新闻1+1》等十多档评论类节目,都属于口碑与收视效率俱佳的节目.但是,对照国内的省级机关报、电视台,以及数量众多的地市媒体,可以看到其评论栏目/节目很少,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评论栏目/节目就更少.并非这些媒体不重视评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媒体对评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缺乏评论人才.对此,我们来分析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的社论运作机制.《纽约时报》被公认为“报纸中的报纸”,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的报道可以扭转一场战争;它的评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等《纽约时报》每一位发行人的风格都不同,有的是无为而治,有的积极参与,但对言论都非常重视.《纽约时报》成立社论委员会负责社论版,社论委员向社论版主编负责,其具体业务操作由社论委员完成.《纽约时报》社论委员的出身资质条件有着严格要求,社论委员一般有三种来源:第一,资深优秀的新闻特派员,或曾任高级新闻主管,写作能力强,精通新闻业务并有一些专长;第二,曾在著名学术研究机构担任高级研究员,或在学术与实务并重的刊物担任过主编或专门撰述,并有专著;第三,最新卸任的政府高层政策性官员,写作经历长,能力强.当前国内主流商业报纸的言论操作,典型如南方报系,大多借鉴《纽约时报》的社论运作模式:成立社论委员会,主要经营两种类型的言论,一是做社论,社论代表媒体立场;其次,做意见平台,较多的版面和空间用于为公众的声音提供发布平台.这些商业报纸的言论版都做得好,很有影响力.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新闻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网络评论、微博/博客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介评论对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对今天的受众而言,新闻评论已成为社会公众发表评论、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分析《纽约时报》对社论的重视及其成熟的运作模式,结合国内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都是媒体的核心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报道提供“客观性信息”,评论则提供“意见性信息”.由于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上的核心产品,《新闻评论》理所当然成为新闻学科核心课程.但目前高校《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陈述性知识占用较多,而实战写作训练/节目制作的机会则较为缺乏.针对这一现状,本人在近年的评论教学中,对评论教学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二、新闻评论教学理念的更新

1.教学方向的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继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之后开设的新闻学科核心课,新闻评论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实际的评论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即批判性解读、评价新闻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新闻信息为工作、学习、生活怎么写作的能力.从课程内容看,主要讲授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训练,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在整个新闻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媒体评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各种类型评论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而现代社会进程的推进,以及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对《新闻评论》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具体到《新闻评论》课程上,有两方面,一是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已成为各类新闻媒体思想力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全面掌握这种重要的传播类型和传播手段.其二,今天的新闻评论教学,不仅是一种专业或职业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也应该成为一种实现公众话语权、培养意见表达能力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评论》不仅是一门引导新闻专业学生认识与掌握新闻评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更应作为一门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乃至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的公共课程.由此出发,在讲授新闻评论的历史与现状时,不仅应该关注不同评论体裁的演进,而且应该关注由此带来的新闻评论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针对新闻评论的高层次媒介素养.

2.教学方式的创新:“主持人式”教学.“主持人”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对话式研讨性学习.目前的新闻评论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把问题都阐述得比较清楚,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写作能力,二要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新闻记者能力.显然,“满堂灌”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那么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等等也无从谈起,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主持人”式教学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评论学习的参与积极性,要让这一理念为学生所认同、接受并最终深入学生心中.现代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应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的.从这一理论出发,教师应扮演“主持人”角色,努力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帮手”.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精练”、“精讲”,即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条件选择研究内容,应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明所以,研讨方法简便易行、周期短、可操作性强的内容,这是保证学生完成研讨性学习的前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新闻评论写作和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在对新闻评论有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关注最新新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新型的媒介评论人员和学术分析人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提炼,为媒介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三、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

1+1教学:新闻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更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传播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闻评论》课程研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称之为“1+1”教学模式.所谓“1+1”,有以下内涵:一是指新闻评论的教学体系设计为两大部分:教师案例教学+学生实战演练;二是把学生实战环节设计为两大部分:围绕新闻热点,分成正反方辩论;评论写作完成后,两个小组之间交互批改;三是构建课堂之外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评论实践平台.

1.精心设计课堂切入点.每次课上,都以5~10分钟的“民大时评”,作为课堂切入点.评论对象是最近的新闻热点,或是网络热点事件.方式灵活,可由教师提出,多数时间布置学生课下准备,有必要的时候设正方和反方辩论,课堂开讲,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这一版块的设置,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对一周值得评说和存在争议的话题进行自由评论,节奏和张力可由教师适当调控.既可训练学生的评论选题,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立意的水平.

2.主体部分:案例式教学.“热身”结束,进入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提出议题的方式多样化:(1)通过新闻视频、图片提出;(2)结合校园新闻展开简短讨论,提出议题;(3)展示最新的评论范文,提出议题;(4)直接提出议题.课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议题提出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基本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背景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具体作品或案例,包括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最近刊播的评论,训练学生对于新闻价值的敏感性与判断力,培养学生的评论意识与创新思维.

围绕议题,各抒己见.在老师讲授与本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讨论环节.可由教师设问,或是学生提问,师生共议;也可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有三:最新新闻评论分析;学生原创作品比较分析;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修改讨论;评论写作完成后,两个小组之间学生交互批改.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一是在课堂上的互动;二是课上与课外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课上开展讨论与课下进行不同评论体裁的写作或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制作的练习相结合.

实战环节.首先是结合议题,布置评论作业;其次是学生作品的课堂修改、评价和讨论,但是又不可限于“作业批改”.要注意引导学生由鉴赏到分析,由批评到写作,并提倡同学主动观察、提出和分析评论写作中出现的实战问题,在每一次课上做分析报告.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做到三点:课前针对议题查阅资料,自觉关注各媒介评论的名牌专栏,思考,提出问题;课中要发表观点、展开讨论,争取擦出火花;课后认真进行实践,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总结.以上教学方法,在老师作必要的讲述之后,再通过大量、集中的新闻评论的实战训练、实战讨论、实战分析,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新闻评论实际写作能力.

在这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评论学习的考核模式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新闻评论写作课程需要切实从写作环节和新闻传播实践中进行检验.结合课程的专业特质,新闻评论写作的考核构成中,平时成绩占了50%~80%,

3.多方协作,构建评论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媒体实践机会.在历年的新闻评论教学中,笔者与校报《西南民族大学报》以及学院报刊《长短镜》联手,合办评论栏目,指导学生从大众传媒上选取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征集学生优秀评论作品,至今已有三十多篇评论作品发表,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训练机会.其次,是加强与新闻实验室的合作.在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一部分时,在实验室提供器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完成以后进行展播、观摩,共同探讨其中得失.

加强与业界合作.尽可能邀请新闻传播业界的知名评论员、主持人,或在此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做新闻评论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避免主讲人“一讲到底”的单向传播局面,加强主讲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专题讲座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而且注意保持与这些评论员、主持人、专家学者的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他们把业界与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反映到评论的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