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的回顾与前瞻

点赞:7690 浏览:241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十七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愈加重视,围绕“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进行社会建设”、“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的重点、着重关注的问题进行有前瞻性的思考.

关 键 词: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018-05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七大”)将社会建设问题单列一章加以强调,再次促动了学界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热潮,学界在多个研究领域对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题名”为“社会建设”查询了十七大前后五年的相关论文数据,并进行了比照分析,可以看出近五年的社会建设研究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成果数量丰硕.十七大以来,截止到2012年4月社会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数量为6551篇,数量高于十七大前五年的5852篇.强调指出:十七大以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内容趋向具体深入,由研究初始的全方位散网式的研究模式转向了具体专业领域,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研究比重突出,十七大前、后五年研究成果分别为1132篇、6166篇,近两年成果更加显著,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有2403篇,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有2133篇.其次,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自社会建设理论提出之日起,中国知网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中的78个学科子库都有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政治及国际政治领域”的论文成果居于领军地位,且在十七大后成果增长迅速,占总比重由20%发展为32%.“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学”等学科论文成果也占有较大比重,在十七大前后分别是:10%、11%、9%、7%、7%、5%、9%.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的学科针对性越发凸显.当然,各个学科并非孤立存在,许多成果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的交叉研究.最后,主题研究逐步深入.十七大前、后五年社会建设主题研究主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民生、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展开.其中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数量在十七大前后差距不大,分别为761篇、1113篇,76篇、121篇,9篇、18篇,而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民生”问题以及对“相关人物思想”的研究在十七大以后得到更多重视,论文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十七大前后分别为173篇、1001篇,10篇、41篇,0篇、102篇,29篇、74篇.


一、十七大以来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明确相关范畴是研究理论的基石.

1.社会建设理论中“社会”的界定

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社会”的界定,主要体现为二分法和三分法.二分法:“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内的概念.狭义的‘社会’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平行并列,相互对立的概念.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狭义的社会,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三分法:陆学艺将社会界定为大社会、中社会和小社会.大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社会概念,把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都称作社会领域.它从内容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从范围上等同于国家整体.中社会是和经济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称作社会发展领域.小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不仅区别于经济,也区别于政治和文化领域;不仅区别于个人,也区别于国家.[2]童潇则把社会分成泛义、广义和狭义三个层面.狭义社会是指“公民社会”,即是与国家、市场相对应的一个部门,具体指的是社会组织、基层自治单位这样的自治体.[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社会建设”的内涵

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建设界定在学界被普遍认可.“广义的社会建设,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则着重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4]十七大以来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专业性促使对社会建设内涵的研究也呈现学科特点,学者们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角度诠释了社会建设的内涵.如:卢卫红认为社会建设是指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健全社会保障、增强社会活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协调的社会秩序.[5]郑杭生指出,社会建设应包括正向上和逆向上两种建设.从正向上说,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上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6]

3.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十七大以来,学界关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主要有等同说和不同说两种观点.等同说认为,二者的含义和发展趋势相同.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一词是同一个意思,是属于同一个本质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角度上看,前三个建设与后一个建设在内容上有很多的交叉和渗透的现象,因此最终的发展趋势就是二者是同义词.[7]不同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整体局部说.“和谐社会涵盖经济、文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范围更广泛的过程,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8],社会建设是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而提出的,因此二者不能等同.第二,目标手段说.社会建设是手段,和谐社会建设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需要通过社会建设这个手段来实现.[9]第三,十七大前后关系变化说.十七大以前的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大体等同,而十七大以后,二者就不再等同.[10]二、十七大以来关于为什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

我国的社会建设并非无源之水,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市民社会思想、和谐社会的构想、关于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理念、关于社会保障问题、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社会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人的全面解放等思想中.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思想进行了阐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完善和丰富奠定了理论基础.[11]

列宁社会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列宁作为把社会主义社会思想付诸实施的第一位无产阶级领袖,其社会建设思想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的根本任务、主要力量、核心力量;社会资源以及组织机关;工作重心转移;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国家观等.[12]列宁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虽还不完善,但是对列宁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和借鉴将更接近于和更有利于我国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完善.

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是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其思想主要包括正确处理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创立社会建设思想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关于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科学阐述;“集中制”;具体著作有《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13]社会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初萌,虽已经展开并有所成果,但是在研究领域和研究程度上还有待于更加系统地扩展.

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思想包含在其政治、经济思想中,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其思想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本质观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以“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原则,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其方法论,本着社会建设不能单打一,要注重综合平衡、树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重视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了社会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14]

十七大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的回顾与前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建设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的社会建设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等思想中都贯通着社会建设的理论观点.[15]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更加丰富,但其社会建设思想还是不够系统和完整.

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界对社会建设思想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主要是从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内容、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及如何加强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归纳.[16]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到达深入成熟的阶段,形成了以公平正义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为落脚点,以强化教育、充分就业、扩大社会保障、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加强公共卫生怎么写作和社会管理的社会建设理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

进行社会建设是现阶段迎接机遇与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将是中国社会的第三次革命,必然要给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带来很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深入地进行社会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现实机遇与挑战的敏感度和自觉把握性,有利于提高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17]

进行社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理论中就包括对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就是要将社会发展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状态,实现社会各个环节、各个要求、各种组织和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和更加、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18]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全球化进程中对国外社会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借鉴是社会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社会建设理论中的成功经验不仅会给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指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国的社会建设带来动力.

把握国情是进行社会建设的最大实际.罗斯福“新政”、克林顿等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普京的“市场经济·原则·俄罗斯现实”等都说明国外社会建设都是根据本国国情而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能力水平、文化发展程度、社会结构优化程度等都是进行社会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总览全局、高瞻远瞩、认清矛盾和问题层次,提出符合实际的社会建设思想.[19]

化解矛盾是贯穿社会建设始终的问题.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矛盾是各个国家都有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是困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阻碍.社会上的一切冲突和问题的爆发都是因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而引起的,因此社会建设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把化解矛盾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对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得出的重要经验,并同我国的实际有相同之处,必须要引以为鉴.[20]

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策略.国外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机制等社会安全体系建立较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国现在面临困难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急需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安全体系,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保障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在社会生活中体会到安全感.[21]

三、十七大以来关于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

十七大以来,在不断总结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建设基本路径的认识和研究逐步系统深化.社会学家陆学艺归纳了目前国内对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四种不同学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事业建设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的社会结构派;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促进社会领域良好发育的社会重建派.[22]从总体上看,学界关注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格局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方向、社会建设是支撑.充分实现社会建设支撑作用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不仅可以为社会建设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因经济原因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从而为社会建设减少阻力.[23]

2.改善民生为重点

社会建设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3.加强制度建设

郑杭生、杨敏认为,为了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才能逐步实现.社会建设涉及的层次和水平既广又专,进行制度建设可以兼顾到不同领域的问题.十七大以来的主要制度建设有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和加强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优惠,体现社会建设是关乎人民幸福的事业.[24]陆学艺认为,调整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间的配置,促进现代社会结构成长,是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4.优化整合社会主体

发挥社会力量自主地参与社会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主要是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的参与性并不是很强.当然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有关,因为国家作为享有公权力的机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势的,社会建设借助国家的公权力来进行政治保障和政策引导.而市场因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其在一定领域上也是强势的,为社会建设提供经济保障.而社会组织讲究公益性的特质,相对来说是弱势的,但是社会组织的合力又是不可小觑的.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完成,需要优化国家主体的重要力量.[25]

5.健全社会管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要完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所要进行的是一个体现时代性的管理,是一种对新增社会事业的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我国现在出现的人口流动增加、环境承载力加重、财富分配不均等,必须要加强社会管理来合理调整这些变得很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来统筹各方面变化,建构良性的社会运行状态.[26]

6.促进公民社会建设

我国目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制约权力、驾驭资本、遏制社会失序.在工业社会条件下不仅要有市场、有政府,还要有发育良好的社会领域,有健康的公民社会,社会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俞可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兴起,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执政能力,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名教授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归根到底是建设社会,而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则在于建设一个公民社会”[2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的前瞻思考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将以民生问题为重点,形成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拥有完善体制、制度保障和先进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社会体系.因此,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始终把握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因此,关注民生问题,研究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是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的重点.

2.社会体制改革问题

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把“社会体制”问题单列出来,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社会体制改革难点.虽然我们已经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框架,但是对于“社会体制”的内涵、构成、功能、方法、要求等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还存在简单地将一般性的社会行政管理代替深层次的社会体制建设现象,存在社会资本开发利用不足,社会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薄弱,社会运行的行政成本日益增大等问题.可见,伴随着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于社会体制建设的基本要素、现实要求,政府如何进行培育和帮助,社会如何进行探索与创新,都需要进一步廓清和准确把握,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3.关注社会转型问题

从社会转型视角研究社会建设,是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建设理论与国情有机结合的关节点.社会转型旨在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社会转型研究是现阶段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转型的把握还不够明确,对社会转型期所涉及的问题和形势把握得还不够深入,不能做到把握现在,预期未来.[28]

4.重视区域社会建设

所谓的区域社会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从不同地区,包括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或社区的特殊实际出发,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可操作层面的社会建设与管理理论.纵观十七大以来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现,学界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宏观层面研究得多,区域性的微观研究不足.实际上,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或个案,探索该区域社会建设的经验,揭示社会建设的一般规律,对于推动本区域及全国社会建设进程意义重大,这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29]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1年2月,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目前,对社会管理的宏观研究还较少,仅从管理格局的角度考虑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而一些微观问题的解决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导致解决问题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产生.因此,在以后的社会管理研究中,要着重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30]6.深入社会建设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富,但是有关社会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以及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理论的建构仍然具有很大的探讨研究空间,例如社会建设理念、任务、目标、主体、体制、体系、原则、发展阶段、步骤、路径等方面规律性内容的探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