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教学的与革新

点赞:3729 浏览:87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逐渐与新闻实践相脱节.为了适应媒介生态的发展变化,高校的新闻评论教学应突破评论教师的单一角色;树立“融合”的教学理念;革新实践教学方式,做到教与学相互促进.


关 键 词:新闻评论;媒介融合;教学改革

新闻评论在高校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构架中居于核心位置,是一门集实践性、理论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媒介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模式,也革新了新闻传播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融媒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已表现出诸多局限和弊病,其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如何培养出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融合思维、出色的评论素养和全媒体写作技能的新闻评论人才,使高校新闻评论教学与时俱进,跟上全媒体时代新闻实践的革新步伐,是学界和业界应共同探索的问题.

一、融媒时代传统新闻评论教学的问题和局限

融媒时代信息过剩、观点稀缺,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上远胜于传统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独家评论”越来越成为新闻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与媒体上新闻评论的繁盛相对的是新闻评论人才的凋敝.目前,我国新闻评论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新闻评论人才极为匮乏,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作者更是奇缺,远远满足不了媒体对新闻评论从业人员的高需求量.而高校为新闻媒体输送的新闻专业学生在新闻评论实践中多表现为评论视角狭隘,不能生产“独家观点”,缺乏实干经验.可以说新闻评论教育没有产生应有的教育成果,没有为评论实务提供合格的新闻评论人才,这就暴露了高校新闻评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教学的与革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多媒体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态度上的漠视.由于新闻评论的教学效果不像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有阶段性的显性的实践教学成果,有的学生上了一学期的新闻评论课却还不会动笔写评论.对很多学生来说新闻评论课只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课,因此欠缺学习积极性.而且部分学生出于功利的学习目的,认为在日后的新闻从业中,新闻评论对自己功用不大,不如新闻采写技巧、摄影技能等更具实用价值,这也造成了对新闻评论课的轻慢.

其次是认知上的局限.部分高校的新闻评论教学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新闻评论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文体,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视野和悟性,新闻评论教育似乎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基于这种认识,部分高校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闻评论实践教学中,造成高校新闻评论课所谓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是简单的课堂练习,徒有形式,不重实效.除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传统的评论教学在讲授内容上的选择上也存在认识偏颇,只限于解析国内范畴的评论,不讲国际问题或外国的评论,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清晰认知.

最后是教学方式的单调.部分高校的新闻评论教学仍遵循着单纯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模式.而大多数评论教材过于陈旧,甚至没有网络评论内容,与当下传媒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注重新闻评论理论知识的传播,实践环节设计多局限在课堂上的分析评论文章,或者让学生按照既定的题目写小评论,几乎成了新闻评论赏析课或实用写作课,缺少对学生评论思维的拓展训练.

二、融媒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的现实改革

1.突破教师的单一角色

笔者在新闻评论课的教学中,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对新闻评论的标题、结构、语言等应该怎样安排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对经典的新闻评论文章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就是不会自己动笔写评论,不知从何入手.他们的解释是对写作新闻评论没悟性、没潜质.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这不是单纯的学生懒惰、缺乏兴趣或资质差的问题,更与高校新闻评论教育体系尤其是评论教师的角色局限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作者如何写好一篇作品,你很多时候无法根据作品这个结果去逆向还原出他是怎样写好这篇评论的,仅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分析别人的写作经验,这种逆推出、想象出的经验是死的教条,而不是可以复制和内化的活知识、活经验.”[1]这就指出了新闻评论教学一个本质上的缺陷,即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往往只面对作品,却忽略了作品形成的过程.现有的一线的评论教师大多是研究型的,很少有评论的从业经验.他们或许可以在技术层面对新闻评论进行理论性解析,但却很难将作者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缺乏从业经历也就是写作实践这一源头活水,新闻评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由纸上谈兵变成实战演习就需要评论教师突破单一的教员身份,变成具有评论教师和评论作者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新闻评论教师要多参与一线的新闻评论写作、策划、制作等活动,以个体经验和责任心引领学生走进新闻评论的世界.如果评论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能以自己写的评论为例,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维、写作体验,这种直观鲜活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写作状态.且老师的写作热情、表达对学生也有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评论教师本身要对时事保持关注的热情,并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准确的认知和理解.

2.树立“融合”的教学理念

目前,“融合”已经成为媒介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1998年至2002年,在美国约有60%的新闻院校为学生参加多媒体平台的实践重新设置课程或开发新的课程.[2]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也应该反映融合时代传媒大环境的变化.对于新闻评论教学来说,树立“融合”的教学理念,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学案例的选择上符合媒介融合的实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摒弃早已失去时效性的教科书案例,多挑选偏向于新媒体领域、多媒体平台的鲜活的评论案例,培养学生全媒体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在融媒时代,还要注重提升学生非技术层面上的评论素质.新闻评论课程除了教会学生不同评论种类的分析与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和表达能力、认知能力.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少华教授认为:“新闻评论教学不仅要培养少数新闻评论作者,而且应当帮助更多的人具有阅读、把握、分析、评判新闻评论的素质——它是整个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新闻评论的写作能力是一种依附于个人体验的实战能力.因此,在新闻评论的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内隐的、意会的、被称作是‘缄默知识’或‘个人知识’的部分.”[3]这种“缄默知识”难以凭直接的技术性讲授传达出来,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但思想、观念、思维、素养等非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并非不可教,仍可以通过日常的评论教学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拓展知识体系,通过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水平,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评论素养.如“引导同学有意识地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写作过程,就是把存在于学生个体头脑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努力.它使同学对写作的思考过程本身增强了‘意识’,而这个思考过程由于其‘过程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一般不会直接体现在作品文本之中,它没有‘载体’,很快就会被忘掉.但正是这个思考过程对于写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增强对这个过程的明确意识,有利于同学积累自己的写作体验.”[4]可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将部分无法言传的“缄默知识”纳入新闻评论教学的学科体系.3.革新实践教学方式

在新闻评论的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在多年的新闻评论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学模式.

设立口头述评环节.在融媒时代,口头评论是全媒体记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为了锻炼学生口头评论的表达效率和准确度,笔者在教学中设立了口头述评环节.每次评论课都让学生模仿主持人或电视评论员针对最近几天发生的新闻焦点或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述评,或对媒体上有影响力的评论进行盘点、综述,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此环节进行评析甚至引发自由辩论,以求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评论的选题并深入挖掘事件,进行多角度评论.

调整教授路径.一般的评论教学的次序都是由老师先讲理论,之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笔者则认为对于新闻评论这种实践性强的学科,可以尝试让学生先练习写评论,无论学生的评论写的多不合格都不要去打击他们,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写作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你最缺的是什么,你想要学什么.这种直观的写作体验让学生对新闻评论产生了问题意识,而这时老师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师生互动交流,进行有效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

开拓实验教学.在融媒时代,应构筑全方位的新闻评论实验平台以探索和完善新闻评论实践教学模式.除了一些已有的多媒体实践平台,如地方新闻媒体实习基地、校园媒体,高校还可以尝试建立学生主导的自媒体.如组织学生创办新闻期刊、网络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在这个带有融合色彩的传媒小集团里,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媒体作品,专业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具体的指导,并把学生的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此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即便在课外也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网络平台,评论教师可对学生的评论习作进行及时的点评,还可采取学生互评、小组点评等方式.对较成型的新闻评论,鼓励学生向评论网站及报刊投稿,并把学生的习作和媒体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评论潜能,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以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身份去融入社会,理性发声.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评论教学的与时俱进,需要在汲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与学相互促进,使个体的实践更符合媒介的期许,这也是新闻评论教学的归宿所在.

注释:

[1]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55

[2]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53

[3]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前言Ⅱ

[4]马少华.简论缄默知识与新闻评论的教学[J].国际新闻界,2007,(7)

本文系2012年度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S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