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

点赞:15965 浏览:70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屋子里的天使”和“屋子外的交际花”是西方十九中比较令人注目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较一下这两类女性形象,我们就会发现:“屋子里的天使”主要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屋子外的交际花”不仅仅是在努力取悦资助她们的男人,她们的很多才华都用来反抗、挑战当时的环境,她们在这类事件中创造了魔力,创造了传说,表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不可预料的神秘个体,同时她们还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勇气.

关 键 词: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屋子里的天使”交际花双性同体

一、屋子里的天使

“屋子里的天使”是西方文学中理想化的妇女形象,这种“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圣母玛利亚.”[1]圣母玛利亚在基督教世界里原本是一个慈悲的、救苦救难的女神,经过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加工改造,到了十九世纪,一种纯洁的女性典范便从侍奉于天国的圣母身上脱胎为“屋子里的天使”了.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但丁和歌德功不可没.

意大利诗人、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但丁的《神曲》中的贝亚特丽丝既是诗人的恋人,又是圣母的化身.她美若天仙,是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诗人灵魂的天使.正是从她开始,西方文学中理想型女性形象身上开始放射出神性的光圈.贝亚特丽丝的崇高在于她是天父与人子的相似度检测,是登天的阶梯和导引,她的价值并不在于她自身,而是来自她所象征的观念.这正说明了女性处于局外人的地位,被男性作为“他者”来欣赏.

德国文豪歌德一生塑造了不少心思单纯的女性,她们的单纯与无私的奉献紧密相联.早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他就推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绿蒂;而在另一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又推出了无私的马佳丽.透过那诗意的描绘,明眼人不难看出,所谓心思单纯的精神生活,实际上是处于无知无识状态的结果.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合上拜伦的诗,打开歌德的书,乃是严父慈母教导淑女的话,就塑造“屋子里的天使”的功绩而言,歌德的确是个“歌德”派.

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柯万特·帕特摩尔在《家庭天使》一诗中塑造了一位更世俗、更家庭化的天使.她名叫霍诺丽雅,是个大家闺秀,诗中说,她的美德使她的丈夫“伟大”,这位贤夫人的言谈举止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妇女读物上所规定的仪范,甚至连睡态都能保持雅观.诗中鼓吹男人应该享受快乐,而悦娱男人便是妇人的快乐.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屋子里的天使”所奉行的妇道主要是顺从和忘我,她不应该为了得到夸奖才辛勤地为他人怎么写作,无私的奉献乃是她的本分和职责.

查尔斯·狄更斯等英国作家在作品中也推出了这类“屋子里的天使”的形象,她们的自我牺牲以及清苦和自虐与古代中国守节的寡妇类似.前者皈依上帝,被载入圣徒传,后者殉身节名,被载进列女传,两者从不同的方面被扼杀在非人化的道德崇拜中.而对“屋子里的天使”的崇拜也导致了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女性美.由于追求贵妇般的冰清玉洁,淑女贤媛大都弱不禁风,为了保持身材苗条,她们喝醋节食,紧束纤腰,甚至付出摧残肉体的代价.此外,神经过敏也是“屋子里的天使”的标志,她们稍受一点刺激,就尖叫一声昏了过去.至此,维多利亚时代的“屋子里的天使”已离贝亚特丽丝十分遥远了,一个满怀狂喜奔向天堂,另一个则在萎缩中死去.而这样的死,美国作家爱伦·坡认为,乃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题目.

二、屋子外的交际花

而交际花呢?“交际花”这个词汇所隐含的意味是丰富的,根据不同时代的看法,这个词语远远不止一种答案.字典上的释义也未必是充分的,一种说法是:她们是和富人、贵族来往的;另一种则声称她们是受人资助并控制的女人.显然,这两者指的都是高级,但她们又不仅仅等同于高级,实际上,“成为一个交际花,便意味着晋升到了一定层次,极其幸运地一跃成为富有的女人,那可是不可思议的好日子.和一般的不同,交际花不住在妓院里,从来不站街接客,并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没有皮条客能够控制她,她.”[2]另外,交际花也不同于一个已婚男子的情妇,情妇一般都被隐藏起来,不为外人所知.但是交际花就不一样了,男人们炫耀她们,似乎她们是值得骄傲的展示品.交际花需要陪同不同身份的情人出入公共场所,参加社交活动,诸如咖啡店、餐馆、舞会、晚会,去剧院或者歌剧院欣赏演出,甚至还要作为女主人邀请情人的朋友们在自己的住所聚会,所以我们称她们为“屋子外的交际花”,也就是说她们是存在于传统的家庭生活之外的,她们似乎可以说是社会名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报刊、杂志等媒体上经常可见照片的明星、名人.她们穿戴什么、干了什么,诸如此类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真实情况是,从希腊的雕塑家普莱克西泰勒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提香,一直到印象派的马奈,都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将她们作为主角,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像福楼拜、左拉、巴尔扎克、龚古尔兄弟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有取材于著名交际花的真实生活,她们也就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女主人公,在此我们不能不提的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

《茶花女》以小仲马本人的经历为蓝本,描绘了茶花女与青年阿芒的动人恋情,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酷爱茶花的,人称“茶花女”.她本来是个缝衣女工,堕入风尘后由于美貌出众成为交际花,达官贵人为她挥金如土.她把阿芒当成理想的情人,阿芒的父亲却要求她离开阿芒,以免影响他儿子的前程.她为此不仅要承受与阿芳分手的痛苦,而且在阿芒出于误解而羞辱她的时候,她也无法分辩,直至孤独死去,玛格丽特虽以悲剧收场,但她身上却已体现出了别样的品质.

首先是智慧.《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出身贫寒,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她日后成为一名光耀迷人的交际花,这与她的智慧密不可分.当阿芒因为玛格丽特要去见别的情人向他撒谎而满怀嫉妒地写了一封信措辞严厉的书信准备离去时,玛格丽特向阿芒说了一番这样的话,她是这样说的:我想使你成为我在表面热闹实际寂寞的生活中寻找的人,我在你身上所爱的,不是现在的人,而是以后应该变成的人.她的话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三言两语就打消了阿芒心中的顾虑和嫉妒,使得阿芒立刻向她恳请原谅,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细节很多,无不体现了玛格丽特的聪明与睿智.另外,玛格丽特穿戴上既优雅又时髦,她十分喜爱读书,她还会弹奏钢琴,熟稔各种社交场上纷繁复杂的礼仪,可以说玛格丽特对自己进行了一次等同于高等教育的自我培养,所有这一切没有她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是“双性同体”,我们在这里借用了弗吉尼亚·吾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的概念.她是这样说的:“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3]在此我们指的是交际花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品质,《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体现的最为鲜明.她有女性的魅力和优雅气质,她身上散发着少女的气息.“这个姑娘似乎是一个失足成为的童贞女,又仿佛是一个很容易成为最多情、最纯洁的贞节女子的.”[4]另外,玛格丽特还拥有男子般的傲骨——虽然她的职业为人不齿,但她不会一味地讨好金主.尽管N伯爵能够为她支付很大一笔生活开销从而使她更光鲜地生活,她还是不愿意在他面前表现出讨好、谄媚的样子,她从不将自己委身于她不喜欢的人.玛格丽特对真爱的付出是勇气的体现,为了能与阿芒在一起,她同老公爵、N伯爵断绝了关系,瞒着阿芒变卖家具、珠宝、马车等然而,阿芒父亲的造访,熄灭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实际上玛格丽特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与阿芒的爱情或许以悲剧收场,但她还是勇敢地去爱,她还善于在男女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她对男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们逐渐跟情人熟悉以后,就想控制她,情人越迁就,他们就越得寸进尺.倘使我现在打定主意要再找一个情人的话,我希望他具有三种罕见的品格:信任我,听我的话,而且不多嘴.”[5]寥寥数语就展现了她对主动性、对自由的向往.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交际花,无论她们怎样涂脂抹粉,珠光宝气,“都不得不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品质.独立、坚强、极端自信、有勇气、大胆这些气质轮番上场,而她们还得始终表现出女性的美感.”[6]因此,对于那些受制于传统观念的人们来说,她们当然显得魅力超群.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屋子里的天使”和“屋子外的交际花”是西方十九中比较另人注目的女性人物形象,比较一下这两类女性形象,我们就会发现:“屋子里的天使”仅仅生活在男人们写的小说里,在小说中她可以支配国王和征服者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却得给任何一个其父母可以给她戴上戒指的男子当奴隶,在小说中她能吐出最富灵感的诗句,最为深奥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她却目不识丁,只能成为丈夫的所有品.“屋子里的天使”“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存于人类的历史之中,使之逐渐成为人类的常规文化心理.它哺育和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7]它的消极影响在于模糊了妇女真实的社会生活状况,引诱她们在神话里,而非在改造社会的工作中寻求慰籍,所以女性主义批评家意识到“屋子里的天使”的危害,号召杀死这类天使,只有这样,女性才能摆脱只被看作性载体,从而才有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可能.

而交际花呢?如果我们排除道德因素,我们不能不说她们是一些非常出色的女性.这不仅因为她们智慧,拥有过人的天赋,而且,引用西蒙·波伏娃的论述来说,她们“为自己创造了几乎与男人平等的地位.她们不只像男人一样能够自食其力,她们甚至生存在几乎全属男性的圈子里;她们的行为和言谈都极为自由;在追求知识上,她们也获得了罕有的自由.她们之中最出色的,往往还被厌烦‘良家’妇女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仰慕着.”[8]由于交际花不受女性“无才是德”的约束,她们比同时代的西方普通女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和独立自由.交际花在上,似乎也得到了解放,她从的怎么写作中获得了报酬,她不被男人“占有”,男人反而成为她的工具.西方几百年的观念和文化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始终都认为一个女人应该在结婚之前保持,而交际花却摆脱了这一观念,实际上,她们的很多才华都用来反抗、挑战当时的环境,当然她们扮演的角色也必须依赖于同样的环境,当特殊的历史条件不复存在时,她们也就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特定的气氛中渐渐消隐.虽然,不论是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都已经不存在交际花这种特定的人群,但我们还有她们的种种才华可供观赏——她们把握时机的能力,制造欢乐的本领,她们跨越社会等级界限的优雅方式,她们潜在的、甚至是表面的“双性同体”,以及她们闪光的智慧,对美的敏锐天赋,她们那梦幻般的魔力等这一切,作为某种女性继承的美德之遗产,不可避免地流传到我们所有人中间.

西方文学中的两类女性人物形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方文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结语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条法则运用在看待十九世纪西方文学史上的两类女性——“屋子里的天使”与“屋子外的交际花”身上,是绝对的确切的指导,“屋子里的天使”表面上是挂在女性颈项上的美丽花环,实际上是一条无形的精神枷锁,它是针对女性的药,一但服了它,就只能任人摆布.而“屋子外的交际花”呢?乍看这个词语,一下子闪现在脑海里的也许尽是些伤风败俗之事,但深入探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第一感觉显然过于狭隘了,交际花不仅仅是在努力取悦资助她们的男人,她们在这类事件中创造了魔力,创造了传说,表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不可预料的神秘个体,同时她们还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的勇气.

注释:

[1]康正果:《女性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2]苏珊·格里芬:《红颜:交际花盛衰录》,于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3页.

[3]弗吉尼亚·吾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128页.

[4][5]小仲马:《茶花女》,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67页,80页.

[6]苏珊·格里芬:《红颜,交际花盛衰录》,于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6年,第16-17页.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53页.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