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

点赞:4339 浏览:110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特点在于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和教学难度大.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关 键 词:案例教学法;国际经济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93-02

一、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及学习难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经济问题.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差,因此对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主要探讨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和怎么写作贸易产生的原因、利益分配以及由此诞生的国际贸易政策.第二部分是国际金融部分,主要探讨由于贸易而导致的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投资、汇率以及国际收支等.该门课程的知识点众多,需要良好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基础,这就降低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当中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的科普兰博士(Copeland,D.)于1910年率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中应用于实践,最早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科普兰博士邀请了很多优秀工商管理的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科普兰博士要求学生利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问题,写出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由于其良好的效果很快在其他学科开始推广.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定义,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和教师互动,共同参与对某学科的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也不仅仅是现有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国际经济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主要能起到以下几点作用:首先,减少课程的枯燥性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经济学知识点繁多、综合性很强,需要用到微观和宏观的分析方法,对数学、函数及图形要求较高.如果按照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很多知识晦涩难懂,学生也只是热衷于记结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案例教学,让晦涩的知识变得更有立体感,有利于降低课程难度,丰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其次,案例教学有益于学生的“学”,提升教学质量.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主体,而是根据国际经济中的热点或特殊的现象,创建现实经济生活情境,用贴近生活的经济现象来引导学生自动融入积极讨论的课程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总结和思考,以得出开放式的结论.事实上,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并没有唯一的解释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同一个经济现象,让各种解释相互竞争,不要简单地下结论,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重要的不仅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习.总之,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升学生查询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最后,案例教学有益于教师的“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但是如何引导好学生对国际经济现象的探讨并非容易.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知道可能理论就够了,但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提前准备案例,对国际经济的热点和特殊现象要有高度的灵敏感.教师需要关注学术前沿,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三、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动态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生产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这一节为主举例说明如何在国际经济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根据动态国际贸易理论,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出增加,而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产品产出减少(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这个理论后,可以结合“荷兰病”(DutchDisease)来加深对该理论的掌握.荷兰在上个世纪60年怎么发表现了大量的天然气储备,生产资源大规模流入天然气相关产业,而传统的制造业因此大规模萎缩,这种一个行业大规模萎缩是另一行业大规模增长所带来的结果的现象被称为“荷兰病”.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沙特、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挪威、尼日尼亚、英国及澳大利亚先后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就是发现并新开发了自然资源的国家.其中尼日尼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两个典型国家.由于石油禁运,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油价暴涨,几乎翻了两番.尼日尼亚的石油贸易条件在1989年是1972年的7倍,尼日尼亚获取了大量的“石油意外收入”,其占尼日尼亚GDP比重的23%.由于意外石油收入的增长,尼日尼亚提高了公务员的工资、大规模的公共投资支出,国内物价迅速上涨,国内其他产业竞争力迅速下降,比如农业出口量下降了67%以上,非石油行业出口下降了90%,石油行业的发达是以其他行业的亏损为代价,呈现出典型的“荷兰病”.印度尼西亚是另一个典型,印尼虽然像尼日尼亚那样获取了大量的意外的石油收入,但是并未出现“荷兰病”.引导学生查询资料,解释“荷兰病”原因,为什么印尼和尼日尼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学生最后的讨论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认为“荷兰病”主要发生在“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由于自然资源的意外发现或增加,获取了巨额的自然资源收益.其次,尼日尼亚发生“荷兰病”,是因为尼日尼亚在获取石油意外收入的同时,没有将获取的收入用于其它投资.最后,印度尼西亚之所以没有发生“荷兰病”,是因为印尼政府力争收支平衡,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将石油收入平衡用于其他行业.比如,资助灌溉系统、鼓励改良品种、改造农村医疗和教育设施,增加农业投入等.

总之,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创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从案例的准备、案例报告的撰写与分析、案例教学组织形式的完善等多方面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