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学理性

点赞:5746 浏览:205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第二个变化是往理性靠拢.2011年高考后我曾撰文评述高考作文(载人民日报2011年6月8日,题为《不妨往理性思维靠一靠(聚焦2011高考)》),就主张多一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现在看来,情况的确在变化.今年全国各省市作文命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给出的材料多是名言、寓言和哲理故事等,属于哲理类;另一种是贴近现实的素材,属于时事类.无论哪一类,都是引出话题,需要考生自己来选择和确立写作的题目.而基本走向,都是论述性的,要展开思路,阐述观点;要围绕所提供的材料,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今年的出题能往理性靠拢,是应当肯定的.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也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第三个变化,是很多省市命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增加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文从字顺的表达,这都是符合课标要求的.整体上说,出题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注意兼顾,质量应当说是在提高的.也可以说,多年课改的实绩,现在多少已在高考作文命题变化中体现.那种晦涩难解、“雷人”“坑人”的题目很少了.

下面对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做些评点,侧重评述优质的和相对毛病较多的.

今年北京卷出得最好.它提供的材料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讨论如果爱迪生回到21世纪(应当是来到而不是回到)对手机怎么看.科学家想象手机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而文学家想到手机的广泛使用影响到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由此引发什么想法和思考,要求考生自命题写作.这道题“玩穿越”,很新鲜,也贴近生活;好就好在往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等方面引,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读书多、知识面宽、思路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较难了.

全国大纲卷的题目也很不错.其所提供材料是,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源于竞争激烈,等等.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要求根据这些材料自己命题作文.这个题出得很有现实感,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炒得火热的“药杀室友”事件,想到现在人情比较淡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这道题其实已经有很多提示,是有指向性的,难度比起北京卷的题目要低一些,但在800字左右篇幅中集中谈好某一方面,既能联系生活感受又能从人际关系的“道理”上论说清楚,亦不容易.多数考生都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教化”一番,结果流于空洞.

江西的作文题目是如何评价“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和周树人”.此话题久已在学生中流传,每位考生都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角度,也都会有话可说.这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容易跑题,是比较能考出水平的.

上述几种命题都比较符合课标的要求,而且这些题目能够考查出学生实际的语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效度.类似这种题,是很难“套题”的,写得好就可能很好,不好就是不好,会拉开分数距离,方便分级评分,也就有较高的信度.

还有一些省市的题目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融合,也偏于哲理.比如上海卷围绕这样一句话(其实是一种现象)让考生去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安徽卷引用哲人萧伯纳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要求自命题作文.四川卷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要求展开写作.这些出题都有哲理性思考,表面上简单,实际上需要一些辩证思维,难度不小,也有利于拉开分差.对于那些平时读书少,做题多,却不善于思考的考生来说,要能自立题目,开展论述,又有些逻辑性,并不容易.这些题偏重考查理性思维能力,值得鼓励,以往高考作文中常常见到的那种“文艺腔”,这里恐怕派不上用场了;但这些题目似乎也有些“别扭”,那些哲人的话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中提出的,现在单独抽出来,其内涵容易模糊,让很多考生不知所云,往往就会“跑题”.出题还是要考虑大多数考生的接受情况,切忌设有圈套陷阱.好的题目是让大多数考生都能发挥,就看发挥得如何了.那种在审题时就让众多考生损兵折将的题目,不见得是好的题目.

今年有些省市的作文题出得不够好,或过于简单,或含糊费解,两个极端都有.

如天津卷要求结合各自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材料中又还有关于现代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途径的多元性的提示,应当说指向性非常明显,但也限制了考生思维,容易套用“宿构作文”.这是过于简单的.

也有模糊的.如江苏卷提示的材料是: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命题者到底希望这“细微的变化”要引出什么?我看比较含糊,考生会无从下手.湖南卷的题目注重寓意,提供了两个情境材料,一是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地答道:我愿意!二是儿子陪伴着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静静相对,儿子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让考生二选一,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进行作文.这道题虽然引导正能量,但情境设计有些矫情造作,容易引向励志或者亲情的“套式”作文,还可能引出许多空话大话套话.作文题应当多替十岁的孩子着想,看是否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是否能激发思维与想象力,而不是居高临下设置一些教化味很重的问题,等着考生去正面作答.

四川卷的题目,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要求考生展开写作.这题目虽然也是往哲理和知性靠拢,但所涉及哲学命题难度很大.所谓“平衡生活”也好,中庸之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很难真正实施的,让生活阅历尚浅的考生来谈论这样沉重的话题,实在有些为难,弄不好,也就只能说些大话空话.高考作文题往知性靠拢是必需的,有些知性思维要求也是必要的,但作文不等于哲学,还是要照顾考生普遍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广东卷.所提供的材料是: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然后让学生就此写作.这实际上涉及对慈善的看法,也是远离了中学生的生活,恐怕很多考生也就只能生拉硬扯说些空话.

福建卷提供了顾城的一首诗:“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多数考生可能都是围绕“自由”与“现实”,或者如何“扎实学习”等去写,容易“套题”,彼此雷同.细究一下,所选的顾城这首诗并非佳作,虽说是诗人想象,但也未免太缺少物理知识了.流星是坠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那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牵制;而“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不是流星,而是彗星,也会受到天体的引力的制约,不可能那样“自由”.再说,这首诗的诗味也不足,顾城还有其他很好的诗,不知为何未入出题者的“法眼”.

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学理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考语文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作文题的大忌是过于费解.如湖北卷提示: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这道题所说的牛奶、矿泉水的“方圆”,实在有点牵强,而且引述“上善若水任方圆”,又是很深奥的哲理,对中学生来说是否太难了?还有就是重庆卷,提供关于大豆与豆腐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去命题写作,立意也比较狭窄,指向性模糊,容易让考生坠入云里雾中.

每年传媒都非常关注高考作文,对中小学语文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论及高考作文,不能不提到整个语文教学.现今中小学语文存在被挤压的现象.因为语文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要靠长期大量读书和写作,不断积累,才能总体上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短平快”,其他学科也许行,突击复习一两个月,考分就可能明显提升,但语文特别是作文很难靠突击复习来提分.因此,语文课显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多师生误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妨碍.还有,现在的中考特别是高考的作文阅卷评分也有问题,助长了急功近利的趋向.高考语文总150分,作文占60分,评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据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卷占75%-80%,一等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不到20%.“趋中率”畸高,很难高分,而马虎应对就40分上下,这也助长了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风气.我这几年一直呼吁高考语文要改革,首先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只要拉开分差,把二等分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那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还有高考和中考的命题等方面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和“文艺腔”,抑制读死书和题海战术.这个“指挥棒”其实是可以朝着正面去指挥的.从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强调信度与效度,这都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

但现在高考是全国卷与许多省市的卷子并存,有些良莠不齐.有些省市的高考命题队伍受各种条件限制,比如因为保密,要有一两个月全封闭工作,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并不愿意参与,只好找些年轻教师;还有的行政干预很多,甚至为了平衡一个省市的分数,去调整考题的难度系数.这就很难保证命题的水平与质量.每年都有一些省市的命题出差错,甚至有硬伤.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目就将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最后还得由主考当局出来道歉.以前高考属于“国考”,全国统一命题的,后来考虑发挥地方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分散与降低保密的危险几率,从2006年起,就改为全国命题与省市自主命题并存.不管条件是否成熟,如今大部分省市都是自主命题了.分省市命题实施多年,现在看来,弊大于利,问题很多,各省市标准不一,也不公平.看来高考还是全国集中命题比较稳妥,比较能保证质量.

无论是否统一命题,都要从政策上鼓励专业人士去研究、参与高考的改革,而不满足于让“散兵游勇”在媒体上重复批评高考.高考语文命题,特别是作文命题是很难的,这真是一项很有学术含量的工作.高考作文题除了思想内容的要求,还要考虑避免雷同,避免套题,考虑信度与效度,还有具体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等等,是很复杂的.

高考作文分值很高,直接影响到考生总体成绩,是“大事”,不可马虎对待.这些年来高考作文题变化很大,要好好总结,从学理上去研究和提升,而不只是让媒体炒作一番就过去了.每年高考结束,一些传媒总要请些名人来评说高考作文,当然会有些中肯的见解,但也有许多就是“大嘴巴”说说,老是“妖魔化”高考,把语文高考批得体无完肤,于事无补,还添乱.语文高考和作文命题的专业性很强,受各种矛盾的制约,绝非某些名人想当然的那样容易.因此,还得在专业建设上面多下功夫,鼓励这方面有更多的学理性的探讨.当然,如何从政策上保证,物色和建立确有专业水准的命题队伍,更是非常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