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与实践

点赞:8940 浏览:271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立足于中职学历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提高社会怎么写作能力和辐射能力,把学校建设成“区内领先、行业驰名、全国有名”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关 键 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23-02

《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提出实施“14+4”十八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打造包含信息产业在内的等14个千亿元产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计算机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大、更高的需求.培养一批信息类高技能紧缺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的主要依据及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合理定位,找准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地制宜,将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有机结合,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建立与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考核机制,形成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特色课程模式,并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类建设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国外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这些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其国家发展的需要,并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学校计算机与应用专业自2002年成立前后,先后进行过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产业调研,对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报告,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就是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的技术更新周期,对专业实施教改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①以广西北部湾区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指导,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实施“产教相融,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以行业情况分析及专业工作分析为基础,制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结合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领域与实训典型课题,构建专业“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并进行基于该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的建设.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指导,构建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合作企业,以“内培、外聘、优化、提高”为基本思路,通过校企双向互派、引进和培训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教研能力、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同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开展“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3.相关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带动学校信息类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四、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

1.探索融合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原则,我们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实行了弹性学习制.为配合不同的就业方向,我们博采众长,融合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双证书制”等三种各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形成“工学交替,三岗保证,揉合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驱动式”课程体系.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三年来,有近500人选择了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大部分成为了网络管理的人才,如钟绍春、陈志曹成为钦州农校网站建设的主要骨干.

3.形成多证书认证的技能鉴定模式.学校的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分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向,专门化知识,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三个专门化方向均有相对应的技能鉴定认证模式.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就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微机调试员、计算机网络公司技术员和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聘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网络管理员、OSTA证书.②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应的就业岗位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员、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培训证书(CAD).③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

4.构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课程考核评价,其评价标准单一,评价过于滞后,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无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质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弹性学习制的实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配合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在开设专门化方向课程时,采用了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即考核方式公开,考核题库公开,考核时间灵活多样,学生可选用参加课程考核或鉴定考核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课程成绩.为使每个考核点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还采用了小项目过程考核,累计评分的方式.整个评价体系既强调过程的监控,又突出与社会考核的衔接.五、改革的支持条件

1.项目成员的研究能力保证:本专业共有专教师23名,专任老师18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8名;研究生学历5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1名;“双师型”教师12名,占67%.同时,学校还聘请了5名企业的专家作为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实训教学教改等人才培养活动.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多年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依据市场需求,注重依托行业企业,与区内外多家企业保持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广西南宁凯程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3.经费、设备、人力和场地支持: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和对毕业生的工作,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投入160万建成了3个实训室,建有8间计算机房,4间多媒体教室,新聘了5名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

4.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校自2001年就全面实行了以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为提高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2年学校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实行“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大专业,活模块”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还开设了60多门的全校性任意选修课,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愿望.

六、改革的效果评价

1.教改项目前后作用比较.①新建计算机教室4个,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在项目实施前,只有6个计算机教室,2个校外实习基地.②培养3名学科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20名“双师型”教师,聘请3名企业技术专家为教师,使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项目实施前,没有学科带头人.③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98%以上的受训学生考取了计算机专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而在项目实施前,这一比例为70%;理论考试及格率达96%以上,平均分达78分以上,比项目实施前有所提高.④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训设备、技能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项目实施前,所使用的规划教材与学校现行的实训设备、与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不相适应.在项目实施后,项目组加强了教材建设,并根据国家技能鉴定完善了教学内容,形成了与学校的实训设备相配套、与技能鉴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⑤构建了“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校企共同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工作;坚持“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到94%,企业的满意率达98%以上.⑥怎么写作地方行业成绩显著,对外宣传交流明显扩大,每年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810人次以上,在项目实施前,每年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350人,新增一倍.


该文来源 {$getarticleurl}

2.教改成果.在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关心、支持帮助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三大突破、两样整合、一个鼓励”的改革目标,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办学规模稳定.由于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大、创造力得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社会适应性显著增强,近年来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优良率在8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