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学习现状与

点赞:24975 浏览:1171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线学习是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渠道,已成为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及图书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准确把握国内在线学习的研究现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在线学习的721篇期刊论文,从文献数量、研究聚焦点和研究类目三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提出后续研究应深化理论体系,关注市场价值,重视学习怎么写作体系支持技术,加强新技术的植入,重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加强评价与管理研究.

【关 键 词】在线学习;内容分析法;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8—0030—05

当今信息时代衍生出虚拟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都依托于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与演变.有关数据显示,近十年,世界各国的在线注册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已超过25%[1].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美国注册在线学习的大学生人数比2009年多了将近一百万[2].国内方面,截止到2010年,网络教育本专科在线学生为453.1万人,年招生人数是当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的25%[3].2012年,国内开展的职业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显示,20%的企业董事认为在线学习是近几年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1/4的企业将在线学习培训经费的投资率由之前的10%提高到30%[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在线学习将成为未来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BrianWarmoth在文章中提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混合学习模式、在线视频学习、移动学习、社会教育网络、盈利性在线教育法规和学习终端设备7方面将成为来年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话题[5].但深入分析哪一个方面的研究,都会发现其研究与在线学习息息相关、同进同退.因此,有必要对其已有的发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以检索项“篇名”或“关 键 词”为“在线学习”,匹配为“精确”,与本次研究相关的721篇论文进行梳理统计,按预先设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评价与管理研究类目为依据[6],利用EXCEL数据统计工具,对分析样本进行系统的、客观的量化,由三位评判员分别进行统计,并按照内容分析信度计算公式,计算出本研究的R值为0.9183,大于0.90,说明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是可信的[7].

一、在线学习的总体研究趋势

在线学习的年度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该趋势与网络学习、E-learning等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其研究趋势飞速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打破现有的统一规划局面,扩大教育规模,提供跨时空的、交互方便的、弹性学制的教育方式——在线学习.它较好地解决了人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工学矛盾”,为在职学历教育、在职培训、个别化教育提供方便实用的途径.

本研究在对2000—2012共13年发表的在线学习期刊论文按照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评价与管理研究类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这四个方面虽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时期不同类目的研究比重存在很大变化(见图1).2000年到2005年,在线学习发展的初期,基础研究处于首要地位,其次是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2006年之后,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到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中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育应用都出现了“喷井式”增长.按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尤其集中于支持技术、社会软件、教学策略和应用领域四个方面.而基础研究和评价与管理研究比较欠缺,具体体现在理论研究、价值研究、评价体系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按研究内容维度来看,理论层面的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实施方案,但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引进和消化过程中,多集中于在线学习概况、在线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策略和在线学习评价体系与指标上,对于在线学习的政策环境、在线资源设计开发和怎么写作体系方面的研究虽有涉及但深度不够.实践方面的研究,重视对技术运用的研究,缺乏教育理念的渗透,缺乏技术与教育的合作,缺乏需求分析等,导致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市场辐射效率有限,没有形成跨文化、跨区域的研究规模.


二、在线学习主要领域的研究趋势

(一)基础研究

依据文献研究的内容,对基础研究的类目进一步细分为理论体系、内涵与构成和意义描述三部分(见表1).理论体系主要指支撑在线学习的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和传播理论等的相关研究;内涵与构成部分包括在线学习的定义、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各构成要素的特征分析等相关研究;意义描述主要指在线学习对职业培训、终身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功效研究.

在基础研究中,大部分论文关注在线学习的内涵与构成,占59.22%,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线学习的内涵与要素,如2002年钟志贤《在线学习》四篇文章[8][9][10][11]从在线学习的定义、研究意义和方法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学习者、课程、技术和活动五要素,并深入分析在线资源、在线活动、在线交互和在线主体四部分.李艾丽莎[12]《在线学习的类型及其特点》依据在线学习的对话、参与、支持和控制(DISC)的特点,从控制实施者和在线资源组织两个维度,将在线学习分为四个类型,并逐一进行详细论述.二是在线学习的环境建构,这方面的研究多从与在线学习有关的技术、内容、活动和管理等维度展开,特别重视其交互功能,代表作有《构建未来在线学习环境——一个在线交互虚拟学习环境构建模型》和《在线学习环境的要素分析及设计策略》.

依据在线学习的特点,在早期的理论体系研究中,主要是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混合学习原理为在线学习的资源开发、环境设计、活动设计、在线交互及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结合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教育界对学习概念的深入研究,后期的理论研究来源于在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知识建构、知识迁移的心理认知与社会认同方面,主要涉及社会临场感、人工心理、沉浸理论、知识管理、群体动力学、交叉理论等.如周衍安[13]以webquest教学形式为例,探讨了在线学习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与教学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三方面的融合.张立新[14]以虚拟班级活力为研究出发点,结合群体动力学理论,针对虚拟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内聚力、学习目标、领导方式、活动机制和班组结构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意义描述是研究者对该事物研究认可度的表示.深入分析文献内容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意识到在线学习在降低教育成本、实施终身学习、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难能可贵的是,已有少数研究者在借鉴国外在线学习发展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内在线学习市场的探究.如由肖俊洪翻译的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特里·安德森教授与其同事法希·埃劳米撰写的《价值链分析:从战略的角度看在线学习》.

总之,在线学习的基础研究问题越来越深入,视野越来越宽泛.研究问题在注重特点、内涵、交互等内部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拓展到在线学习的应用环境、使用技术、应用市场等更多与在线学习相关的领域.

(二)技术研究

在线学习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技术,在线学习实施中的测试、交互、监控、怎么写作等支持技术,具体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和应用型软件[15]四部分.

目前,在线学习的系统开发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效,占到该类目的50.48%.系统开发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远到近涉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B/S、Ja、SQL、ASP、J2EE、Intraweb、RUP和云计算等.从2007年起,具体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得到了关注,如陈焰等人的《<可视化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和谢忠红等的《校园网环境下学习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随着在线学习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结合在线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加强对在线互动、在线资源推进、在线协同等支持性技术的研究,并开始借助一些流媒体技术、电子学档、视频点播系统、虚拟智能体技术、协同过滤技术、手持移动设备技术等应用型软件技术来改善在线学习的协同交互、同伴互助、资源传送、智能指导、过程监控等.如孙歆[16]等人利用协同过滤技术对在线学习者进行资源推荐,解决个体学习过程中的资源搜索问题;赵慧琴和孙波[17]针对在线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缺失问题,运用虚拟智能体技术,提出了具有情感支持的三维虚拟智能教师的框架结构;张枝实[18]针对Web1.0时代的在线学习支持怎么写作系统的定位缺陷、运行缺陷和技术缺陷,提出Web2.0的强化教育响应、重视弹性引导、采用人性化的育人策略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的新怎么写作理念和分类、推送、评价、聚合和综合的新技术.

总的来说,技术研究更加适应在线学习的特征,已由大规模的系统开发技术向具体应用环节中的支持技术研究转变,这种转变适应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非常有利于开展在线学习的深度学习、非正式学习活动与过程的发生.

(三)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包括在线学习具体的教学模式、资源建设、教学策略和教学应用四部分.

在线学习教学模式、资源建设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的研究以200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区别而开展研究,提出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分类和整合;后期主要针对在线学习自身学习绩效问题提出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和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资源建设也转变为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能促进在线学习的主题式资源建设,提供案例库和探究活动资源设计等.例如:2005年,秦宇[19]针对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迷航现象提出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2012年,胡小勇[20]针对在线学习的知识建构与迁移,提出“主题—专题—体验圈”组织形式的情境体验课程设计流程,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教学策略研究由开始的交互、共同体、监控和评价多个环节策略研究转变为以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群体氛围、情境感知、学习障碍、在线辅导等对在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消减策略研究.如胡勇[21]等针对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协作障碍问题,提出在线角色和脚本化角色设计的协作脚本策略,并用实证数据说明角色对在线协作学习的影响;陈向东[22]等人就在线学习过程中回帖的角度、发帖者的参与度、帖子质量以及“关系度”(跟帖与成绩、与人交往的关系)出发,运用实证数据说明了回帖交互对在线学习的影响,并给出了对应的在线学习发帖策略.

在线学习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也比较丰富,占该部分的46.96%.从其应用领域上可以得出,在线学习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泛,由开始的远程学历教育拓展到企业培训、教师培训、农业经验推广、干部培训、个别化辅导、图书馆资源建设等多个领域,而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有相应的案例分析.从其研究层面来看,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已由简单的使用技术、应用策略、资源库和教学效果等单方面描述转变为从设计理念、具体规划到教学实施和效果评价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如《基于岗位技能认证的企业数字化学习案例研究》.

总体来说,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越来越注重实施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共同作用,从在线资源、在线活动、在线互动、在线学习者、应用环境等多角度开展研究.

(四)评价与管理研究

目前,国内在线学习的评价与管理研究比较少,仅有38篇文献,主要集中于评价系统、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评价系统与质量标准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在线学习课程资源、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在线学习平台技术三方面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研究.如《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评估及启示》从发展规模与分布、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调查和影响因素与发展前景三个维度对美国在线高等教育年报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在线学习的评估方法与指标进行讨论[23];王佑美[24]在对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探索美国密歇根大学优质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框架(MVU—OID)在中国在线学习课程评价中的适用性.在线学习的管理体系研究只有9篇文章,其中5篇属于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方面的研究,2篇属于在线课程资源管理的研究,2篇是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管理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管理、管理系统框架两方面,没有涉及在线学习实施过程中的设备、资金、规划和教辅人员等方面.综上所述,研究者已逐渐意识到在线学习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评价与管理的对象也由开始的课程资源建设,逐渐向活动设计、互动行为和互动质量等方面扩展.

三、在线学习研究的未来展望

深化理论体系,关注市场价值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理论决定我们观察到什么.”目前,我国的在线学习理论体系研究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在后续的研究中,既需要在线学习理论指导我们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投资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更需要指导我们如何最佳地利用在线交流、信息检索、应用型软件和网络存储等学习手段或工具.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在线学习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学习工具与手段运用方面的支撑理论研究.

研究者都已意识到在线学习在减少教育投资、实现终身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拥有庞大的教育市场,但目前中国的在线学习市场研究几乎无人问津,而在线学习运行过程中大量的资金、人员和设备的投入与其可见的教育产出的经济效益比例,必将影响在线学习的后续发展.因此,后续研究应遵循市场规律,从在线学习的供应商、供应渠道、教育购写者、市场竞争对手、质量标准和市场管理机构等几个方面开展在线学习市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

加强新技术植入,重视支持怎么写作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是经济与社会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中,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是推动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主要动力.虽然与在线学习系统开发、学习支持和课程平台搭建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教育应用软件等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促进个性学习、深度学习、非正式学习发生与开展的在线学习技术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在线学习的虚拟技术、移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在线学习不仅仅是基于资源的独立学习,还需要给予在线学习者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持怎么写作.在线学习能否减少学习者的中途辍学率,能否保证学习者开展有效的学习,关键取决于在线学习系统能否提供适当的、个别化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怎么写作.虽然目前国内的在线学习支持怎么写作系统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始进行资源推进、移动协作、虚拟学习创设、在线答疑等支持怎么写作系统的研究,但研究力度不够,仍需在师生交互的便捷性、学习资源的推进、学习场所的真实性、学习工具的实用性方面加深研究.

采取实证研究,注重个案分析

“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没有实践支持的理论是空想主义.”[25]在线学习应用研究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资源建设方面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很多研究停留在思辨层面上,存在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嫌疑.因此,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应重视实证研究,坚持每一个研究模式、策略、开发产品都有实践证明的数据支持,而不是理论对理论的阐述;坚持从个案研究开始,沿着从探索性、描述性到因果性的路线探究在线学习的发展,将研究立足于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细小环节.

中国在线学习现状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在线学习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内化国外研究,重视标准的操作性

在线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避免在线学习实施和发展受到负面因素的干扰,建立一套从规划到设计、开发、实施、监控和评价的评估体系、质量标准与管理系统,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在线学习的评价与管理“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为指导思想方面,对在线资源、在线学习者的评价举措是值得赞赏与认同的,但就其内容、手段、标准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坚持质量标准的本土化、评价手段的科学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首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质量标准和管理系统;其次对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进行量化研究,促进其可操作性;再次关注在线辅导教师、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和学习支持与怎么写作三个方面的评价与管理.

[参考文献]

[1]EdwardH,Perry.OnlineLearning[J].NewDirectionorTeachingandLearning,2012,129:95-104.

[2]ElaineI,Allen,SeamanJeff.ClassDifferences——Online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R].researchreport,2010.http://sloanconsortium./publications/survey/class_differences.

[3]赵婀娜.我国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人数累计达一千万[N].人民日报,2011-4-19(2).

[4]付亦宁.生态视角下的企业e-Learning培训环境构建[J].经济视角,2012,(3):47-49.

[5]WarmothB.7educationtechnologytopicsin2012thatwillbehotterin2013[J].http://.educationdive./news/7-education-technology-topics-in-2012-that-will-be-hotter-in-2013/83263/

[6]AndersonT.Thetheoryandpracticeofonlinelearning[M].Canada:AthabascaUniversityPress,2008.9.

[7]李克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8]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9]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续)[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2):14-17.[10]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续)[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3):16-18.

[11]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续)[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4):3-17.

[12]李艾丽莎,张庆林.在线学习的类型及其特点[J].教育科学,2003,(1):49-52.

[13]周衍安.在线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整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45-47.

[14]张立新,李茂林.群体动力学视域下虚拟班级管理策略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43.

[15]ArthurTatnall.Onlinelearningtechnologies[J].Educ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2011,(16):1-3.

[16]孙歆,王永固,邱飞岳.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在线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8):78-82.

[17]赵慧勤,孙波.基于虚拟智能体技术的具有情感支持的三维虚拟教师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117-123.

[18]张枝实,杨茹,陈东毅.基于创新2.0的在线学习支持怎么写作系统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1,(8):68-72.

[19]秦宇.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J].教育信息化,2005,(16):37-39.

[20]胡小勇,汪晓凤.面向情境体验的在线学习课程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5):79-84.

[21]胡勇,李美凤.基于协作脚本的角色设计及其对协作学习网络的影响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12,(1):54-58.

[22]陈向东,吴平颐,徐之路.回应哪个贴子?——在线交流的个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85-89.

[23]刘杨,徐辉.美国在线高等教育评估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59-63.

[24]王佑镁.在线教学设计标准及其评价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7):60-63.

[2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3-01-25

作者简介:王红艳,讲师,硕士,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714000).

胡卫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主任(710062).

责任编辑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