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

点赞:18136 浏览:816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特点,从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活动开展两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构造地质学;教学计划;教学活动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均应体现这一课程的特点.

随着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整,尤其是学时数的变化,高校的教学安排应相应改变,而我校在此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没有合理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首先没有明确实验环节教学时间.《构造地质学》的实践性很强,没有实验环节支撑,同学们很难真正理解与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并将基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理论课教学时间总共48学时,从中分配多少时间用于实验课完全由任课老师自己安排,这造成不同的老师授课内容量上存在差异.若任课老师自己安排其它时间用于实验课,那教室和机房资源利用以及学生时间安排也是个问题.其次,野外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学期末6月底或7月初,这个季节一般天气较热,野外地质填图相对辛苦,影响了实习效果.此外学期末一般是考试周,不少同学因准备期末考试而对野外实习重视不够.而且学期末与理论课时间间隔较长,学生不能及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很好地理解学到的书本知识,这影响了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体现《构造地质学》这门课程特点,教学计划中实验课与理论课时间安排大概比例1:3.如此,理论课时间则相对减少.为适应这一教学计划的变化,教学内容上应作相应调整.本科生教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弱化,因此要求本科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分类和整理分析有关地质构造的资料和方法,及各种地质图件的阅读分析知识和编制方法,能初步应用力学基本原理和岩石变形理论分析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组合关系.为提高教学效果,此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时即可安排野外实习,最好安排在6月前.若如此,可安排理论课(含实验课)一周两次,每次2学时,12周理论课即可结束,大概5月底即可安排野外实习,可有效减少上面分析过的高温天气与期末考试对实习效果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质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构造地质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亦应体现此门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现在老师多数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是直观,传授信息量大,减少了教学计划中学时数变化的影响,但同时出现了问题.现在有时一次课3学时连上,传递的信息量太多,学生很难真正一次性理解和掌握,一周后再次上课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这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要求.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避免填鸭式教育,多提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此外,为了降低3学时连上传递信息量过大的影响,可根据理论课内容即时安排相应的实验课,这样学生才能融会贯通,将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地质图件的分析和编制实践中.刚开始学生缺少地质思维时,普遍觉得概念抽象,枯燥难懂,任课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准备充足的反映各种构造现象的资料(图片,动画、录像等),使学生对各种地质构造具有理性认识,再即时辅以实验课教学.实验课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仅讲解基本原理,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才能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地质现象对应起来,培养学生地质思维和空间思维.尽管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对各地质构造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各种构造现象非常复杂,平时上课中所讲解的多为各种构造的典型现象,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各种复杂的客观构造现象融会贯通.所以在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基础上,再适时开展一些野外实习,将理论课、实验课与野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分类、组合形式和形成机制,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野外实习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实习计划的周密安排,对野外实习困难的思想准备等),才能保证实习效果.

我校作为建筑类大学,学科设置紧紧围绕“大土木”学科群建设,《构造地质学》的教学要体现这一学科设置的特点.学生以后多从事岩土工程相关工作,所以这门课的教学在遵循大纲前提下要侧重于实践,弱化大型构造的理论研究部分.因此,教材的合理选择是这门课程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这门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到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与学生),均应从学校客观情况出发,不断完善,才能促使其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