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有效性教学

点赞:5120 浏览:189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充分利用课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应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语文新课堂,把学生合理分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发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理评价,让学生在“探幽览胜”中,在自主合作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

“有效教学”是指充分利用课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语文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无论怎么安排,学到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讲实在是太少太少,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使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最多的东西,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要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而“有效课堂教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初中语文课有效性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那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语文新课堂

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重建语文新课堂.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把教学的出发点放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要解放人”的著名教育理论,仍然是我们今天课堂要坚持的教育思想.教师要以新的观念构建语文新课堂,使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眼中心中有学生.我们在重建语文课堂时,就必须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其次,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三,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有效的、高效的课堂.

二、合理的分组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语文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激发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理评价.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

综上所述,树立教学新理念,重建语文新课堂,把学生合理分组,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发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理评价,这样,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认知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营造宽松、活泼的语文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探幽览胜”中,在自主合作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