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成为最大的音乐课堂

点赞:20556 浏览:936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习和欣赏音乐,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聆听和反复的体验,才能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深刻记忆,并最终转化为个人的音乐素养.然而,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体制,小学每周为2课时,初中仅有1课时,学生能够从课堂中获取的音乐作品数量十分有限,因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欣赏学习只能是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意识到:在我们身边,其实还存在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最大音乐课堂”,这是一种被称作“校园环境音乐”的音乐教育资源形式.

环境音乐也叫背景音乐,是由日本服部正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一种音乐概念.主要指办公室、商业性场所或休闲娱乐等不同环境中使用的非鉴赏性辅助音乐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受众的心理与生理状态,使其增加工作效率或者为设计者带来某种收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型超市、咖啡厅、饭店和旅客列车等公众场所,环境音乐被广泛使用.

“校园环境音乐”是指在中小学校园里,各种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背景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潜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但目前还未被我们有效发掘.几年前,笔者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以下几点为笔者的经验与感悟,愿与大家分享.

一、“校园环境音乐”的教育资源形式

(一)音乐铃声系统的教育资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计算机控制的校园广播系统逐渐普及,优美悦耳的音乐铃声已经完全替代了以往单调的敲钟打铃声或电子振铃声.铃声的警示功能也逐渐增值为音乐的审美功能,同时,音乐欣赏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显.

让校园成为最大的音乐课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校园环境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虽然,机器制造商也给校园广播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乐曲素材(音频资源),如果这些音乐素材没有经过精心编排的话,那么,它仍然只是一个个杂乱无章的警铃信号,根本不能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只有经过重新设计与科学编排,才能赋予音乐铃声以强大的教育生命力.因此,我们对音乐铃声的选择必须有所讲究,正如编辑所有教材一样,每一项内容都应该体现编辑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

根据这一原理,笔者曾为自己的学校设计过几套音乐铃声方案.具体做法是:先把几百首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梳理分析,根据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欣赏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校的作息制度,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系统,最后从网络或图书馆的音乐CD中下载音频资料,进行剪辑和编排处理.

目前,我们学校的作息制度是每天8节课,另有一节晚托课(专门为下班较晚的学生家长接送孩子而设),因此,笔者在每个学期都选择了9个不同的音乐主题作为上课铃声,另外再采用一个相同的音乐主题作为下课铃声:即每套音乐铃声系统共有10个音乐主题.

笔者意识到:每学期至少有18周(约90天)的正常上课时间,对于每个音乐主题,学生都能在一天中听赏一遍,一个学期累计是90遍;我们选用的音乐主题时长为2分钟,那么,每个音乐主题就可以在一学期内累计听赏180分钟(相当于4节课的时间),如此计算,每个学期,仅音乐铃声一项就无形中增加了近40节音乐课的课时量.


(二)“校园晨曲”和“午间音乐”的教育资源形式.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主要以外来务工子女居多,低年级的学生几乎全是由家长在上班前护送到学校,为了不影响自己上班,家长总是很早就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因此,不论春夏秋冬,学校都要在每天早晨6点45分打开校门,由值班教师进行护导管理.一直到8点正式上课前,期间都可以安排“校园晨曲”的音乐广播.这个时段,笔者安排的音乐形式是童声合唱歌曲,每套“校园晨曲”的歌曲数量在15首左右.

每天中午的11点35分到12点30分是师生用餐和休息时间,我们安排播出的“午间音乐”也超过了15首,每学期定期更换.因此,播放这两个音乐项目,等于给全校学生每天都增加了两节音乐课.

(三)各种活动配乐和仪式音乐的教育资源形式.学校的很多活动,诸如艺术节演出、主题队会、颁奖仪式,还有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以及每天都要进行的课间操和课间跑等常规活动,都可能是校园环境音乐资源的存在形式.设计符合这些活动主题特征的音乐,可以烘托气氛,调整情绪,增加音乐文化内涵.甚至在学生进餐时,也可设计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歌曲或器乐曲,以增添生活情趣.此外,我们还给课间跑或课间操的进场与退场环节都设计了一些进行曲形式的音乐作为背景.至于升旗仪式的音乐设计方案,可详见笔者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1年第12期发表的《利用音乐主题,主导升旗仪式》一文.

笔者认识到,在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检测如每学年都坚持使用两套音乐铃声(共20首经典音乐主题)的话,那么,一个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九年级毕业离开,就能够熟悉180个(首)经典音乐主题,加上早晨和中午播放的歌曲,数量就更加可观,每个学期按30首计算,九年可达540首之多.这些歌曲经过一个学期的反复听赏,完全能使学生耳熟能详,深入心灵.这就是“校园环境音乐”教育资源的优势所在,是一种教育环境熏陶功能的强力体现,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资源开发的广阔前景.

二、“校园环境音乐”教育资源形式的文化内涵

(一)注重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愉悦身心,启迪智慧,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而不同风格的音乐也能影响人的各种心境.

早晨,师生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热烈欢快的《校园的早晨》和《校园多美好》等歌曲就是最佳的精神写照.在音乐铃声的设计中,采用优美抒情的歌唱性主题能够令人心旷神怡,如广东音乐《步步高》,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爱情主题和《天鹅湖》场景音乐等,非常符合人们在每天上午的情绪特征.

随着夏季的到来,午餐过后,容易产生困乏状态,这时采用轻柔缓慢的音乐主题就有助于人们进行短暂的午休,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和舒曼的《梦幻曲》等.下午,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逐渐降低,选用进行曲风格的《光明行》、《斗牛士之歌》和《拉德斯基进行曲》,以及民乐合奏《金蛇狂舞》、《闹元宵》等壮美昂扬的音乐主题可以激发斗志,消除倦怠.(二)注重音乐选曲的多样性.在“校园晨曲”的音乐设计中,各种风格的少儿合唱歌曲都要进行合理的搭配,如热情欢快的《校园的早晨》、《歌声与微笑》搭配深沉悠扬的《可可西里》、《西湖春晓》等.在音乐铃声的设计中既有抒情优美的钢琴曲《茉莉花》等,又有欢快热烈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和高亢嘹亮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还有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口哨曲《桂河桥进行曲》以及雄壮威武的《军队进行曲》等.

(三)注重音乐文化的传承功能.本学期在晚托课所使用的音乐铃声《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交响乐队与人声唱腔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人们听到紧拉慢唱,豪气冲天的唱腔,能够使疲惫顿消,精神抖擞.特别是通过“洋为中用”的艺术改革,引进西洋管弦乐队的配器与伴奏以后,不仅美化了音响效果,而且更加逼真地塑造了莽莽林海风雪迷漫的剧情意境,突出了剧中人物的英雄气概.这一现代京剧的经典之作,应该让“90后”的学生听赏和熟悉.

此外,如同作曲技法的“严格再现”一样,“传承”也有刻意保留某些曲目之意,如《校园多美好》和《校园的早晨》两首歌曲在几套《校园晨曲》中都予以保留;而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的《悯农》以及劝喻大家珍惜时光的《明日歌》等,在午餐音乐中也一直保留.当然,在每套音乐铃声的设计中,保持乐曲主奏乐器风格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也是另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传承”,如各套音乐铃声中上午第四课安排的都是笛子音乐,下午第一节课安排的都是二胡音乐.

(四)注重音乐剪辑的科学性.实践证明,音乐铃声不可过长,一般在2分钟之内最为适宜,否则容易让师生产生厌烦心理.2分钟的时间长度正好能够使教师从办公室走到教室.但2分钟左右的一个完整器乐作品是非常稀少的,这就需要利用音频剪辑技术.有些音乐的主题存在于作品的中间,也必须进行“掐头去尾”的剪辑处理,如本学期第三节课的音乐铃声,就是从《春节序曲》中段的“大场”音乐中剪辑而来.有些音乐主题本身比较短小,需要运用复制粘贴技术使其产生重复演奏的效果.有的则可以附带前奏音乐一起剪辑.总之,在音乐铃声的设计中既要考虑每段音频时间长度的基本一致,又要考虑到每个音乐主题的相对完整.

三、“校园环境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

辅助性保障措施

(一)调试修改.每套音乐铃声运行之初,都需要经历试听修改阶段,如本学期第四节课音乐铃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本来选取的是一首歌唱版的“过门”(引子)部分的音频,但在试听阶段征求意见时,有师生反映说音乐结束时感觉有些突然.于是,笔者重新搜集和剪辑了器乐版本的笛子与乐队的演奏音乐,并做了“淡出”效果处理.音频的音量显得过大或过小时,也都要进行技术修补.

(二)宣传介绍.每学期的开学之初,笔者都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把“校园环境音乐”的新方案进行宣传.利用全校师生在操场集中的机会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解释说明选用了哪些作品,选曲理由等.同时,还利用开学初的第一堂音乐课,对所任教的每个班级进行“校园环境音乐”主题的听辨与模唱训练.此外,笔者还把“校园环境音乐”的简介制成版面,利用学校宣传橱窗进行展示.(如下图所示)

(三)学科竞赛.为了激发学生对“校园环境音乐”的兴趣,学科组在每年的艺术节期间都要组织专项知识竞赛.学生自愿报名,统一参加“校园环境音乐”主题听辨的“海选”笔试,只要求写出所播放音乐片段的曲名和主奏乐器.“海选”优胜者再按比例参加决赛.决赛内容采取续唱音乐主题旋律的方法,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撰写完成一篇音乐小论文,介绍自己对“校园环境音乐”的听赏感悟.

四、对“校园环境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

心得与感悟

众所周知,环境具有育人的功能.记得笔者在孩童时代,就是因为受到了大街小巷中喇叭整天播放的革命歌曲的熏陶,才激起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致选择了音乐教师这个职业.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整天处于“校园环境音乐”的浸润中,久而久之,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自然就会水涨船高.如今,凡是音乐课上,只要教师播放歌曲,即便是一首新歌,学生也能在初听几个小节后,就习惯性地轻声跟唱.

每次更换新的音乐,总会有教师主动和笔者谈论心得,几位初为人母的年轻女老师,甚至要求拷贝音频资料给自己的孩子听赏;有的还会主动来咨询一些关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信息和建议;很多学生也会主动拷贝这些音乐作为课后欣赏.

一些热心的同事主动给笔者提出建议,如希望在音乐中增加播报曲名的人声信息等.已经离任的校长也会把这种音乐文化的治校理念带到其履新的学校.我们的新任校长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经常把这项校园文化特色向来宾做宣传和介绍,而且还热情鼓励笔者把本项目编辑成校本教材.如今,当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校园的上空,作为设计者,心中也颇有一种成就感.

通过研究与实践,笔者感悟到,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工作的责任心,再加上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就一定能在司空见惯中独具慧眼,在普通的校园环境中发掘出音乐教育的宝藏.

如今,每当学期即将结束,不需要任何人的提醒,笔者都会自觉地为下一学期着手准备新的音乐方案.经过逐步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丰富的“校园环境音乐”的教育资源库.

如果说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就需要形成语言学习的特定环境.校园本身就是一个专门育人的大环境,如果我们充分利用音乐的听觉特性,把整个校园当做最大的音乐课堂,让校园中响起的所有音乐都成为教材,那么,经过日积月累的环境熏陶,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罗明贵、徐云莉上海市嘉定区娄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