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研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

点赞:5404 浏览:193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难忘那一次“被骗”的经历

说来可笑,我初次写作投稿,便有了一次几乎可以说是“被骗”的经历.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满怀的我在教学中有所感悟,便写了下来,刚好看到一家省级语文教育权威杂志上刊登的一则征稿启事,便将这第一篇论文寄了出去.时间不长,编委会就来信,说我的论文已获得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并经过编辑润色马上可以发表,但必须资助版面费、审稿费等各项费用400元,或者助销价值800元的各类教辅资料.接到获奖通知,真是有点喜出望外.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农村中学的普通教师来说,论文获得全国性奖项,谈何容易.于是,毫不犹豫地将钱汇了出去.后来这篇论文被选编在一个论文集里.捧着这本厚厚的论文集,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着实沾沾自喜了好长一段时日.直到后来,因为评定职称,才知道自己受了骗——凡在增刊、特刊、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职称评审的科研依据,只有在有正式刊号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才有效.多数正规的期刊非但不要作者资助版面费,且发表后还有稿费.400元的版面费现在也许并不稀罕,但对于我当时那点微薄的教师工资来说,这段记忆让我平添些许心酸和无奈.

用科研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班主任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但这次“被骗”的经历虽然让我吸取了教训,却也更加促使我却也萌发了科研的意识,养成了经常看书学习、勤于练笔的习惯.最初一段日子,练笔甚多,可惜发表、获奖的却很少,石沉大海或退稿成了寻常之事.有一次《语文教学之友》的主编戚万君老师亲自给我来信说:“希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欢迎你继续赐稿!”这时我才恍然所悟,原来是文章的理论深度不够,阐述的观点缺乏理论依据,而没有理论支撑的文章是零散琐碎、行之不远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无异于盲人摸象、瞎子过河.于是从1994年开始,我便开始注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以及期刊报纸的阅读.毫不夸张地说,在刚工作的10多年间,工作之余,我几乎读遍了当时学校和个人订阅的二十多种教育与教学类杂志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每一篇文章.特别是较为系统地阅读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老语文教育家的理论著作.许多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吕老的“语文课的少慢差费”以及张老的“语文教学科学化”等等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都一直在潜移默化之中指导着我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平时只要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我更是从不放弃.曾经多次聆听过顾明远、于漪、钱梦龙、张定远、顾黄初、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何永康、吴锦、成尚荣等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也曾多次利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当面向专家们请教或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学习探讨.在长期的交流投稿中,我和全国10多家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语文专业期刊的编辑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在书写中捕捉点滴感悟,在阅读中逐渐抵达思考的深度,在交流中碰撞出火光,那些日子里全心全意的付出,让我在自己的一方教育园地上收获了葱茏和芬芳.凭着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仅在2010年这一年内我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名作欣赏》《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燃烧的岁月

难以忘记的是2010年6月高考期间.高考第一天语文考试结束后,我应一家地级报社之约请,针对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写了一篇作文点评的文章,发表在6月8日的地级晚报上.毕竟高考联系着千家万户,对试题的评价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发表的当晚,来自苏北县城的一位退休职工看到我的文章后,深受启发,欣然提笔给我写信一封.内容摘录如下:“我今年已年届78岁高龄,又逢我省高考,我虽老眼昏花,但文趣未减.今日拜读了您今年对高考作文的评点文章,收获颇多.时至晚饭过后,我的情趣高涨,因而操笔试作,用时156分钟完成今年高考作文写作.尊敬的老师,我们从未谋面.今日,很不好意思,将我的试笔之作寄上,恳请在百忙之中,为我烦神评阅,给以评点,并予以回复,使我这个爱好语文的夕阳学员,能得喜悦,以颐天年!”我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激动心情读完这封信的.与其说是激动,倒不如说是感动!这位素昧平生的老先生着实让我无比动容.78岁高龄,老眼昏花,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夜晚,用时156分钟,写成了一篇还算作上乘的高考作文.是什么在促使着这位老人作出如此惊人之举!我想是一种炽热的精神,一种对语文的坚守,一种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热爱使然.这种对语文的执着精神,着实让我敬佩、震颤,并且愿意躬身学习!其实,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在投身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以满腔全身心投入,那样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己才能有意识地主动去做好事情.在教育科研上有了初步的收获之后,便有了一种渴望、一种,还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科研意识.刚从大学毕业时,我当时的美学老师亲笔给我写下了这样的毕业赠言:“做教师,就要做个好教师!愿青春的活力永远陪伴着你,让母校的温馨永远激励着你!”这语重心长、鼓舞人心的话语令我终生难忘!毕业后,年仅20岁的我,被分配到县内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任教高中语文.年龄比我的学生大不了几岁,活脱脱是个孩子王.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很差,每月的工资水平很低,但精神世界的富有,可以掩盖物质生活的贫乏.每天上班时可以与充满稚气与淳朴品质的农家子弟朝夕相处,下班后可以与三五同事漫步充满青草与麦香气息的田间小道.这是何等诗意的生活!我深深地依恋着这片纯洁而美丽的校园,热爱着这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我也清楚地知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是既会教书又能育人,像于漪、魏书生、李镇西这些教育名家大多是从做好班主任开始的.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我刚毕业那两三年,做班主任工作热情高涨,似火,但经验不足,班级管理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于是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较为系统地阅读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理论书籍.先后拜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等等.这些教育理论著作给我的教育与启发很大.于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运用学到的教育理论,果然效果良好.工作20年,做了15年的班主任,即使是先后在两所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担任学校中层干部的10多年间,尽管学校工作较多,平时事务冗忙,我也不忍割舍我的班主任情结.甚至还一度进行了一个人同时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的教改实验,且效果很好.班主任工作很苦很累,但因为它是高尚的职业,是育人的事业,是心灵的工程师,所以也是其乐无穷.2007年教师节,学生来信说:“听您三年的教诲,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回忆您熟悉的背影,就是我们最大的寄托和鼓励!”15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犹如辛勤的农人,甘苦自知,那汗水里溢满了谷穗的芳香:1995年4月,我工作没几年,就作为唯一的一名来自农村中学的班主任代表,在全市中学班主任工作培训班上作班主任经验介绍.1996年5月,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上,我组织开设的《把忠心献给祖国》主题班会,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1997年教师节,我被评为大市首届中学优秀班主任.从2000年起,所任班级两次被江苏省教委、共青团省江苏委联合表彰为先进班集体.先后有10多篇德育、管理方面的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做个明白人

美国耶鲁大学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次跨度20年的,结果发现,目标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引导和动力保障作用,不可不重视.其实,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发展目标,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事教育科研,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有清晰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向,要做一个明白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在为一个怎样的目标努力着,而不是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地跟着别人的路子走.2000年开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原国家教委将研究性学习列入新的课程标准,于是研究性学习一度成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我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思考、研究、实践的目标,并与同事一起申报了《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研究》的省级课题.尽管这一课题最后没有被批准立项,但在有效而专注的尝试中,我们也收获甚多.我曾多次在省、市、县、校等各级研究性学习探讨会上交流发言,并多次获奖.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问题解决”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以课改的先进理念,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省清江中学于2006年12月申报了“十一五”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我作为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积极投身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根据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围绕“问题解决”,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解决”模式.特别是在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扎实有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在以往的研究中,“问题解决”在数、理、化、生等诸多理工类学科教育研究领域往往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语文、外语等人文社科类学科中往往处于受冷落、被忽视的地位.我们通过实践研究证明,“问题解决”在人文社科类学科中同样适用.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我深深地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有着清晰的研究思路,并能够紧紧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重点开展研究,才少走了很多弯路,才能在这条寂寞的路上更加执着、专注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用爱心书写最美的教育诗篇

平时,一提到教育科研,大家总会想到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并且常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教科研就是做课题、写论文.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做课题写论文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应该是分析、研究、思考、总结的过程.其实只要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就可以揭开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纱,就会发现教育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是无处不在的.它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教育科研滋生的土壤.

河北省衡水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向校长李金池诉苦要求开除一名调皮学生时,李校长叫这位班主任把这名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这个年轻的老师这样去做了,果然收获很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事事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更重要的是在很多的考试中,他们会拿到好的成绩为班级、为老师增光添彩.我们对这类学生格外恩宠,宽容有加,他们就像夏天的花草,在老师的呵护下长得愈加茂盛.而很多成绩平平,甚至学习吃力的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他们身上的一点点问题老师也会作为教育素材而喋喋不休.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破罐破摔、厌学消极的心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2003届高三我班有个姓施的同学,外地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女,性格怪僻、自私,不善与人交往,但上进心很强.据说她是因为在原来学校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实在念不下去才转到我校来的.面对这样的一个困难学生,受李金池校长的启发,我暗暗将她也当作课题来研究.但这个课题没有立项申请,也没有专家论证,有的是教师心目中的对转化这名学生的希望和信心,有的是尊重、热爱、欣赏和宽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同样说得好:“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他、赞美他.”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他人的赞扬,总会给人以愉悦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我在平时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处处做有心人,始终关注着她的日常行为,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她的闪光、可爱之处.这一做法,果然奏效,孩子的变化是可喜的,甚至是惊人的.高考过后,这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大学录取.我觉得,对一名普通教师来说,联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教科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最重要、也最实用的教育科研应该是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如何积极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低耗而高效”?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此而不懈努力着.围绕这一目标,我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正是由于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充分重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先后20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各项表彰.


在时代的浪潮中,在教育的第一线,在新的征程上,我期待自己更加虔诚,永远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因为,我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贴近学生,融入课堂,走进心灵,方能苦中有乐,方能书写最美的教育诗篇.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作者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