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语的复习策略

点赞:2447 浏览:62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重点也应是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下面我想浅谈一下英语复习方法.

一明确高三英语的基本知识点

英语学科有知识点琐碎、单词记忆困难、语言障碍明显等特点,学生普遍认为英语不好学,单词记不住,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基于英语学科分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我们必须学好它.学好英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词汇.必须着眼于新课程标准词汇、考试大纲词汇及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词汇.

第二,语法.常考的英语语法有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省略、倒装和强调、动词和动词短语等,对于这些常考的语法点必须掌握,做到归纳到位、总结到位、掌握到位.

第三,句法.能掌握常见的基本句型和几种较难掌握的特殊句型.

第四,篇章.课本上的经典范文、经典段落及李阳疯狂英语中的作文成功之路作文13篇.

二举例分析解题思路及策略

高考从六大题型进行考查,分别是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下面根据高考命题特点,以听力、单项填空、空形填空三种题型为例来分析.

1.听力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听力考查四个方面的能力: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听力试题的常用策略有:(1)快速浏览试题,预测内容.听前抢读题干和选项,并预测要听的内容,才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出答案.(2)捕捉主要信息,边听边记.(3)整体理解,排除干扰项.抓住关键句或信息词,听时得有语篇意识,才能有效排除干扰选项.特别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4)保持良好的心态,敢于取舍.调整好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敢于取舍.(5)重要提示:听力第二节第一遍就应该作出选择,第二遍主要用来检查.

2.单项填空

单选题的命题特点包括强调语境、强调运用和考点大多固定,有规律可循.解题策略主要有理解题意、分析情境、注重搭配和把握特殊用法.

3.完形填空

做好完形填空,必须注意两“通”,即通读全文,通篇理解.并争取做到:细读首句,品味尾句;浏览全文,捕捉信息;先易后难,逐步完型.

命题特点:300字以内的夹叙夹议的文章最多;首句不设空;基本均匀设空;考查动词最多;选项多为同一词性或词形;文章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侧重考查学生的断句恢复能力和辨析词汇的能力.

其解题策略如下:

第一,速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过通览全文、领会大意,概略地了解文章的体裁、背景、结构层次、情节、写作风格等.

第二,上下文语境法.近年来的完形填空试题在选项的设置上越来越淡化语法结构,重在文意的干扰,即把具体的语言知识溶进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考查考生通过上下文的前后提示或暗示,对整体文意进行把握的能力.因此,快速浏览全文,领悟文章主旨,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选择答案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

第三,习惯搭配法.词的固定搭配,特别是动词的搭配在完形填空题中出现的比例较大,多数题目涉及动词的用法,这是由动词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决定的.解决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多读、多记,对所学习语或固定搭配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第四,逻辑关系法.利用上下文内在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

第五,常识背景法.完形填空能够提供完整的语篇信息,其间交织渗透着各类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该方面知识的能力.解决这类题目,考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历,还要能够驾驭全文,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层意义,而且要弄清文章的深层意义.当对语言的把握不准确时,可充分利用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来帮助判断.

高三英语的复习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学习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六,排除法.有时我们会遇上这样的情况:对某个题目的正确选项的含义、用法不明了,但发现其他选项却有显而易见的错误,这时候我们可以试试排除法,将干扰项逐项检查验证,凡发现有错误的选项,立即剔除出选择范围.随着选择范围的缩小,选项的准确率就会不断提高.经过这样分析推敲弃误留正,便找出正确答案.

第七,理解的基础上侧重词义和搭配.


第八,背诵最后一段,以便更好地思考、回味和领悟.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