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与

点赞:6087 浏览:214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如何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加强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针对社会需求和新闻业界的需要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较为细致地掌握了河北省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及素质要求,在教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新闻传播类学生;市场对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61-02

一、我省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兴盛,媒介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就业.高等学校的育人机制需要根据社会要求去调整育人内容和创新育人模式.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力图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新闻传播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更加有效地完成高校育人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涉及我省石家庄、衡水、唐山、廊坊、保定、张家口、邢台、沧州等地级市300家企事业单位.调查主要对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有所看重或者期望高校培养出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回收率91.2%.

三、调查统计结果

1.单位对新闻传播类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85.6%的受访者认为新引进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创新能力(45%)、自我学习能力不强(33%)、缺乏进取精神(16.%).这说明高等教育传媒专业的发展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现代传媒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式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践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传播类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32.8%)、创新能力(29%)、复合型知识结构(22%)、团队合作能力(17.2%)、沟通能力(7.1%).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对于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2.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86.7%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知识重要,80%的认为人文基础知识重要,72%的认为艺术专业知识重要,63%的受访者认为这三类知识都很重要.有近7成的人认为人文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与传媒专业知识同样重要,这充分说明了传媒专业的特点.社会的发展对于传媒人才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因此,从课程设置方面,真正将具有人文、艺术、技术不同属性的课程有效组合为一个专业整体,切实构建人文、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专业结构平台,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高等传媒专业人才.

四、启示与对策

1.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修订教学培养方案.高校结合社会实际需要,针对就业方向,努力打破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局面,按照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修订教学培养方案,试行“三学期制”,探索“融通”育人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注重各方面知识的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完善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办学特色.“三学期制”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三学期制”教学模式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我校教学时间安排为:秋季学期(19周)+寒检测(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3周)+暑检测(约7周),两个长学期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秋季学期有1周机动安排;短学期实行3周授课与结课考核.夏季短学期教学内容安排为:小学分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研究性与开放性实验、实习实训、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聘请专家学者讲授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学术专题讲座、各类大学生竞赛集中培训与科研训练.根据新闻传播类学科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规格、主要课程和学分要求进行了审阅,接着从课程对专业特色和人才质量的支撑作用、课程名称的规范性、学时学分、前后衔接关系以及学期课程设置的密集度与学生承受度等五个方面对每门课程逐一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

2.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减少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课程之间避免内容交叉、重叠,采取课内精讲、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研究性教学新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动态、丰富的社会实践、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等短期课程,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突破印刷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培养能够适应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媒体传播的综合新闻人才,并把多种媒体传播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形成了符合综合新闻人才的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理论课教学中,严格推行讲授、讨论、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课程授课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增添了特色课程,补充了一些媒体实务课程,同时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总体要求,鼓励去业界实习、着力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大量新的课程,如媒介经济、媒介管理、网络新闻传播、新闻、新闻法规、新闻传播心理学等,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专业课程大量增加,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但这一学科招生规模的扩张会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结合社会实际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公关礼仪”等全校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系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刻探讨工作规律,对学生人生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精细化指导.搭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基地与网络为一体的就业平台,实现就业市场立体化.鼓励学生到当地报社和其他媒体单位实习,也可以到社会上去做或专职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大胆去做,这对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很有效.也可以聘请适合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来学校作报告、举办讲座或者直接请他们到校任教,可以改变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的不良状况.同时,这些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担任教师,与社会接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