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中两种“见怪不怪”现象的

点赞:23984 浏览:1083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研活动的质态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的优劣,所以教研组的建设、教研活动的优质运行是学校的重点工作.而就当下学校的教研活动,其开展情况还不尽如人意,诸如下面两种情形是屡见不鲜和见怪不怪的.

其一,是“有形无实”.其表现最明显的是,学校要求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留下痕迹,那么教研组就要求教师搞很多的文字材料,而教师不管是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是网络下载的论文,堆成一大堆交给学校.这样的教研要求,表面上注意了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保留,可是由于材料中的多数内容不是陈旧的就是虚检测的,对教师的成长非但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反而容易生发教师的厌恶情绪.

其二,是“管而不理”.就是管理者(如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前布置一些研究任务,活动后收集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就大功告成.至于教师们如何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备课上课、如何总结教研得失、又有什么困惑等,要么被忽略要么就走走过场,没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共享.

教研活动中两种“见怪不怪”现象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研活动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分析这两种现象,其中两点原因不可忽略且值得担忧.一点是制度没有体现出效能.可以说,每个学校都定了不少工作和管理制度,但真正能够达到制度中描述的要求的情况并不多见.管理者看到那些低层次低质量的教研活动,或因自己本身的教研能力有限,或多数教师没有研究热情,常常对“有形无实”的教研活动望而兴叹,听之任之.另一点是缺乏核心教师的带动作用.核心教师是指那些有工作热情和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个体,这些个体具有乐于助人的意识和较强的语言文字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些教师普遍存在于教师群体之中,他们常常只能顾及自己的教学思考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帮助别人共同成长.而更值得担忧的是,类似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因为类似的现象长期存在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致使上面两种现象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危害教学效益的常态.那么,怎样改进这些屡见不鲜的“怪现象”,提高教研活动的运行质态呢?

首先,要避免“制度管人”的弊端,强化管理者参与教学研究的意识.这里的“参与”,不光指管理者参与到定期的常态化的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们共同经历分析文本、解析现象和处理问题的研究过程,而且要关注研究过程的“质量”,强调研究过程的“高质量”,在对教师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又能真诚地关心每位参与成员.套用“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怎样的管理者就有怎样的教研活动.所以高质量的教研活动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者,要求管理者有思想、有能力,能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高质量运行提供保证.

如我校在选择教研组长和教导人员时,采用了公开竞选的形式,要求竞选演讲时阐述“如何在工作中提高教研质量和如何总结和传播研究成果”这两项重要内容.诚如胜选的某教导副主任所言,他工作两年来,对原教研活动的大致情况进行了审视,然后根据教研活动的“软肋”,把教研组长从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的繁重而机械的工作中转移到重点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上来,并全程跟踪和辅导每位上教研课的教师,与上课教师揣摩教学思路和方案,与上课教师思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上课教师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积极投稿.两年中,该组有7篇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文章刊发在各类教学杂志上.不少青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整个教研组的研究氛围变得融洽而热烈了.整个教研活动中,管理者的作用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其次,应发挥“核心教师”的作用,培养参与者积累研究成果的意识.这里的“成果”,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给教学生涯留下应有的“痕迹”,还包括由于教学效率提高后而惠及学生的隐性成果.毋庸讳言,时下多数教师都有科研“惰性”,缺乏研究问题的意识,对教学研究活动感到枯燥乏味,至于积累教学成果和经验那更是难以企及的事情了.对于这样的教师,需要全程管理,要求他们要以有志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友,从而受到那些思想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的“正能量”影响,并且能在教研活动中积累一定的显性研究成果,享受到从教工作的幸福感.对于少数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核心教师”来说,管理者一定要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建立适当的教研激励机制,让这些“核心教师”发挥“鲶鱼效应”,帮助和带动其他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在帮助他人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


如我校虽然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省级实验小学,在校学生数接近4000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也占到了教师总数的75%,但是由于曾经没有教研能力突出的核心教师,学校连一个省级课题都没有.学校的教研活动也成为一种摆设,领导虽然强制大家搞了大堆大堆的教学资料,可这些资料多数都是从网络上下载拼凑而成的“垃圾产品”,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是屈指可数.对此,近年来学校着力关注和发掘对教学有想法有教研潜力的教师,校长室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给教师们订阅了数十种教学类杂志,并要求青年教师每天都要至少阅读教学杂志半小时.同时,要求教研组长带领成员学习撰写教学文章,鼓励教学方法上有新思路有新举措的教师,奖励那些教学研究成果丰富的教师,发挥那些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的核心作用.仅2012年,学校某教研组就有多人次在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数十篇文章在省级论文竞赛中获等级奖,十余篇教学经验文章发表.在丰硕的教研成果面前,教师们有了较强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的热情.当然,在追求教学成果时不能有功利性的目的,要把积累和传播教研成果这一方式作为教师们的教学常态和职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