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

点赞:15484 浏览:69329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文章以国内艺术类高校物质环境为研究基础,结合建筑学范畴内的基本设计原理,从多样性、人性化、建筑效用和可变性、人文精神传达几个方面,探索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关 键 词】高教教育空间建筑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艺术类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各大高校艺术学科受到极大的重视,纷纷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同时,各种样式、风格的艺术学院大楼拔地而起,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研究逐渐兴起.此时,大家也已经认识到艺术类学科有着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追求创造性、多样化思维的艺术教育,不仅是传统的艺术技法的传授,也是一个智慧和创造力的开发,由此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着比其他学科更特别的要求,作为这种交流载体的“高教空间”,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当前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功能单一、交互性差、不能体现艺术教育的特点、无法承载人文理念等,对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研究将使教育空间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当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分析

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理念滞后,没有凸显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区分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破旧立新,但是盲目照搬西方设计,与其校园文化、周边环境关系紧张.其表现有:

1.功能单一,形式单调.传统的教育空间设计,无论什么专业,教室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不能适应多学科的不同需求.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方式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自主性更强,上课流动性较大,教学的形式多样.而其他学科的学生,相对集中教学,对班级的依附更多.因此,艺术类的教学空间需要满足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空间.而以往的教学楼内的设计更多只是一间间的教室,只是一个教学的空间,大多是被动式的接触.延续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老师讲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缺少课堂上的互动和灵感的激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这必然有碍于各种学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由此对学生的心灵会带来趋同化的思维影响.

2.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间.现有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没有为师生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和交流场所,教学基本上在课堂完成.学生要向老师讨教问题,一般也是在讲台上进行,或者随着老师穿过楼道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的设计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对交流的鼓励,更像是一个模块化的工厂.

3.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类学科发展趋势.在多数整体式教学楼中,对艺术教学的针对性不够,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专业学科不断变化,当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适应现代艺术的教学与实践,适应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今后不断调整、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而一幢教学楼的使用时间是长久的,这使得艺术类高教教育空间设计面临挑战.

4.无法承载学校、城市的人文底蕴.只讲工具性的空间、技术性的条件、数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内在的东西.艺术当随时代,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文特色,但目前很多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脱离其所处的环境,甚至照搬西方的设计,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缺乏人文沉淀,更妄谈承载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发展方向

1.注重艺术类高等教学空间多样性设计.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

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

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空间设计的实践活动应该是通过设计语言来表达空间的意义,而公共空间往往含有人文的思想在里面.艺术类高教空间的设计应追求人文精神的传达,能够承载学校、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人文积淀.艺术类高教空间决定着我们培育的艺术人才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土地的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对艺术教学空间的处理应使我们在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得到启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获得2012年普立兹克建筑奖,有同行指出,正是因为王澍不在乎西方任何潮流的这种自信,赢得了西方的尊重.他的作品设计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这种人文精神的传达,已经在无形之中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学院的师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并不只是对中国文化的应用和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对坚持做自己东西的执著.这种精神本身,才是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应有之义,它更能启发、激励一代艺术人.

·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夏金钟,江汉大学艺术学院

张馨心,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