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解读“宋思明”

点赞:3413 浏览:93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连续剧《蜗居》以它“以事实说话”的风格吸引了亿万观众,“宋思明”等人物形象留给观众太多思考.本文着眼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视角,分别从“个体潜意识”、“原型”、“社会学习”以及“高峰体验”和“实现倾向”等方面,就剧中“宋思明”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予以粗浅分析.

关 键 词: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J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8-02

尽管电台播而又禁,连续剧《蜗居》还是以它“以事实说话”的风格吸引了亿万观众,尤其激起了“80后”一代的“心灵碰撞”.既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客观呈现事实的角度讲,作品本身就无所谓对与错,倒是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当今社会皆可以找到原型:青涩而后“畸形成长”的“海藻”,纯真又不够成熟的“小贝”,还有怀揣初恋情结处于中年危机时期的“宋思明”等留给观众太多的思考.本文着眼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心理学视角,就剧中“宋思明”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予以粗浅分析.

一、精神分析视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强调“个体潜意识”(personalunconscious)也即个体无意识.它主要由各种情结构成,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具体而言是指那些我们曾经意识到的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1].宋思明对海藻的好感源于他从前的经历:在同学聚会上大家都觉得海藻像她们从前的同学亦即“宋”的初恋女友,但“宋”本人却不曾发觉这一点,他只是觉得这个女孩儿很特别,让自己惦记又想念,于是想靠近她,在她有困难的时候更想帮助她.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出发点是“纯粹”地发自内心,是受了内心深处潜意识的驱使,并无恶意更无可指摘.可以说是对初恋女友未尽的情感让他心猿意马,而海藻的出现给了他释怀的机会.后继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强调“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认为人类心灵中包含着共同的精神遗传,这种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的主要内容是原型[1].荣格用阿尼玛(anima)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他认为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夏娃—海伦—玛利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对象;玛利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的创造源泉[1].依照这种观点,“宋”对海藻产生爱恋实属“人之常情”:“宋”的合法妻子毕竟已年过四十,作为妻子,也许她拥有母性的情怀可以满足丈夫对“夏娃阶段”的需求,可接下来更高阶段的角色却难以胜任.在此需要声明的是:笔者不认为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失去魅力,只是她必须更加注重由内到外呵护自己,提高自己,善于创造自己的魅力磁场.不然的话终将落入俗套——或者有苦难言或者歇斯底里后认命,成为舆论“爱怜”的对象.相比之下,年轻美丽又善良的海藻,几乎满足了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渴望,“宋”一见倾心,也是自然现象.


二、行为主义视角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是行为的原因,人类行为主要控制于其后果,这些后果对形成“个性”起重要影响[2].开放自由的社会大环境为像“宋思明”这样走仕途的国家官员提供了靠灰色收入致富的便利条件.物质的富有不是坏事,但同类致富的人聚在一起的所作所为的确很重要——在交际场合,“宋”的同学朋友们几乎个个带了“女朋友”,并且以此为荣,甚至标榜为一种时尚.习惯于和大家融洽相处、和环境和谐的他,在这方面不可能成为“异类”,这也正是他所谓“逢场作戏”的最好解释.但是,面对这样的环境难道“随大流”是唯一的应对措施吗?若果真如此,那才是人性最大的悲哀.班杜拉认为,面对新事物,个体(主要是认知等个人因素)、环境和行为三者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那就意味着个体的认知等因素同样是关键,不可忽视的.所以只能说“宋思明”的个体认知还只是停留于世俗水平,而我们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也亟待提高.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努力,而作为国家官员的“宋思明”之流,他们的行为举止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更应该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可以仅仅听凭情绪的召唤,潜移默化中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即: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受到鼓励,并模仿其行为[3].笔者认为,各种广播电视媒体在选择作品时应该注重其道德性和教育性而不是其娱乐性或者纯粹的事实性.《蜗居》被封杀的原因并非其选材不好,而是作为一部面向全国播出的连续剧,它的思想高度不够,正面的教育意义还需要提高.

心理学视角解读“宋思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人本主义视角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一般来说,只有在低级需要(即基本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级需要(即成长需要)的追求[3].主人公“宋思明”对“海藻”从好感、依恋到如痴如醉,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需求层次的变化.也许他最终的“自我实现”是个人情感上的一种完满状态.但在这条追逐的路上他却有些迷失了自己——矫枉过正.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即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刻,感到敬畏、强烈的幸福、狂喜、完美或欣慰的时刻[3].毫无疑问,海藻让“宋”找到了情感上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难得的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宋”是幸运的,因为无论在任何领域,能够体会它的人都会觉得是种幸福,而追求这种幸福是人类的本性.

罗杰斯认为,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虽然在具体情形,“实现”因人而异,但仍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总结.一些实现过程下出现的普遍特征是:可塑性而非僵化性,开放性而非保守性,自律性而非肆意性[4].“宋思明”的“实现倾向”多少有悖于以上特征.也许冥冥中他渴望实现些什么,却没有能力把握好相应的尺度,甚至戴了虚伪的面具,肆意地放纵自己.任何违背规律的行为,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灿烂、逍遥自在,最终都会殊途同归:“宋”以意外的方式离开,是必然中的偶然.“宋思明”的结局形式上是悲剧,但他毕竟得到了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倒叫人如释重负,有了一些欢喜的味道.无论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原型”,还是行为主义的“外部环境”、“社会学习”以及人本主义的“高峰体验”和“实现倾向”,面对“宋思明”的离去,都已失去探究的意义.如果“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命题成立,那么由它推导出“凡是不合理的就应该消逝”这种说法无疑就是正确的——大概这也是作者的心声.

“蜗居”不是悲剧,只是社会现状的真实描写;“海藻”不是潮流,只是借她给当代人一个警示;“宋思明”不是潇洒,为所欲为终不会有好下场.“情”与“理”都是好“东西”,若是能成为好姐妹,做到珠联璧合才是一种智慧,是这个时代的大智慧.“宋思明”之辈需要,每个公民需要,中国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