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点赞:7134 浏览:233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在大众化背景下出现各类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进而寻求合理、科学的解决的途径,旨在对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即高等教育入学年龄为18~22岁,毛入学率超过15%.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其办学规模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超过了40%,位居各省区第一.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突显出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对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迎接现实的考验,实现自身价值,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当下大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定位、职业准备及在求职的过程中产的各种心理现象.当代大学生反映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为认知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社会心理问题三大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自卑畏怯心理.一些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普通高校的学生、专业较冷偏的学生、缺少社会关系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做事缺乏自信心,毫无竞争意识,优柔寡断,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因而会感到身心俱疲,心灰意冷,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就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设限,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在: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智力和意志力,从而产生了低落,郁郁寡欢的情绪;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远离人群,显得自己很不合群,越与人交往少就越无法与他人沟通,导致无法在自己的就业道路上把握机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抑郁困惑心理.在求职中,大学生因为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自信心受到打击,往往会导致情绪低落、心情紧张、精神压抑.抑郁是一种由于感情低落、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杂的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会受到长期抑郁情绪的影响,情绪低落,思维抑制,反应迟缓,行动被动,生活无法主动,主观上无法获得就业.在激烈的竞争下,大学生遇事缺乏主动性,自我封闭,对集体漠不关心,沉默独处不合群,无法更好的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自身再有才华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展现给求职单位.

3.焦虑紧张心理.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患得患失,过分看重事业的成功,才智的发挥,利益的获得,物质的追求,造成焦虑紧张情绪.焦虑是一种不安,产生忧虑、焦躁、不安情绪的心理.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顺利走向社会,谋得理想职业,但又找不到能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经济效益高、工作环境好的单位.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前还未落实单位的学生,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正是焦虑带给个体主观上预料不到的、模糊的威胁和不安,以及时常伴随的忧虑、烦躁、害怕等情绪使得当下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无法冷静,沉着应对.

4.从众随流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和信念等方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处在心性逐渐成长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容易受社会浪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以致缺乏个人主见,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判断能力.其在就业过程当中的表现一是无法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盲目听从他人意见,在当今竞争极其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随意放弃大学所学专业进行“反串择业”,对自己的发展相当不利.二是过分追求实惠,过分追求功利,以为追求社会当中的所谓的冷门和热门就能得到好的就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求去考虑就业,表现出严重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5.盲目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截然相反,自负心理是在过分的夸大自己的能力,过多的看重自己的优势和突出能力,忽视了自己周身的缺点与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其表现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缺乏自我认识上限,没有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力,一味地求高、求大,眼高手低、挑三拣四,把“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作为择业目标,一心只想进机关单位,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去大城市,认为读四年大学再到基层单位工作“很没面子”,“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就算待业在城市也不屈就.


二、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康的人格,许多心理困惑就是由于自身的人格障碍而产生的.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已经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他们有的没有掌握扎实够足的知识能力,有的实践能力不够,有的沟通能力不够.并且,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一群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时候,其自身会产生矛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未能达到统一,继而他们就会焦虑不安,对自我的前途感到迷茫,失去自信,抑郁困惑.

2.学校教育.学校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充分,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就业指导相对缺乏,主要针对大四学生,没有贯彻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使一些大学生对自我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指导方法单一而没有针对性,只是采用一些必要的讲座,谈话,政策咨询等方法.指导内容不足,仅简单介绍就业信息,求职技巧,没有一个系统的教授过程,单纯地就事论事,没有形成一种就业知识传播的氛围.心理测试系统直接引用国外,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本土的考核办法.师资力量薄弱,多数咨询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受到限制的,往往还兼有其他职务.老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的心理学、市场开拓知识的积累.

3.家庭环境.当下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他们多数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心理素质整体较弱,团队合作的能力较差,而这恰恰是一个企业对求职者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当下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一旦遭受挫败,就不能理性地分析原因,重新振作,而是一味地沉浸在失败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同当下社会外部环境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加上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到外面受苦,使得一些毕业生贪图享受,成为“啃老”族.

4.社会环境.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就业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历经金融危机,失业人员增多,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压力.并且,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大量的毕业生涌入,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使得当下企事业单位对求职人员的挑选更加苛刻.

三、指导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项措施

开展就业心理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就业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1.指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合理的就业定位.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需要其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客观分析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择业心态,提升自身实力,调整好就业期望值,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工作中根据就业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适时调整小目标,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下的就业形势,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可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加实际经验,通过一定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产生就业意识.现在大学生很多不知道“我是谁”、“要做什么”、“会做什么”.因此,在始业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如何借助于国内一些权威的职业测评系统,了解自己的职业气质、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辅导学生结合岗位性质和职业特征以及自身特质等,明确自己适合做的工作,找出自身能力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当大学生有了明确的就业意识,就会关注就业信息,有意识的提高就业素质,主动积极寻求职业.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市场信息,从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出发相应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第三,设立就业指导咨询机构,及时排除大学生在寻找职业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第四,增强大学生情景体验.可以举办校园模拟招聘会、校友“求职经历”讲座、参加就业单位实习等方式,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