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撰写《中国古代文体史》的

点赞:13240 浏览:57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以林传甲为代表的近代学人既深承中国古代思维传统,又接受近代以来的西方学术理念,其所撰写的文学史兼具古人思维方式与近现代学术气息的双重特点,对当前学术界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林传甲文学史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古代文体史思考

一、古代语境下《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构建

2000年以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一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构建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也成为学者们一度思考的问题,由于学术界对“文体”含义的理解不同,从而研究范畴与研究方式也不同.“文体”在二十世纪以来最为广泛的含义就是在西方文学理论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体裁”;至于文章的外在样貌,以“风格”一词划分而出.一代又一代教科书式的传承使这种观念几乎具有笼罩性的影响力.在这种观念下的中国古代文体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体裁研究,各种文体史基本上都写成了体裁史,时至今日仍然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操作模式.

然而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它不是一部体裁分类史,也不是历朝体裁递变史,而应该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还原中国古代语境、符合现代科学理念的著作.这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对“文体”含义的还原.2000年以后,一些前沿学者提出将“文体”恢复到中国古代语境下的“文章整体”的含义.在中国早期,华夏民族由于特定的地域与特定的文化,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以是,无论是最初的如图画一般的从整体上见而示意的文字,还是中医对病人的望闻问切、从整体上审视患者的病理,中华民族所形成的每一个特色文化基本上都是在整体性思维方式下而展开的,中国古代文体观亦如此,整体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①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云:“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古人将文体视为像人体一样的有血有肉的活的整体,非是僵死之物.“文章整体”观念是对古代“文体”含义的正确理解,那么在此观念下撰写成的文学史才是比较理想的.

二、对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文体学阐释

就具体层面而言,这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古人的文体学著作似乎离现代科学理念太遥远,而今人的文体学著作往往过多地掺入了现代性阐释.但是,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一些近代学人由于去古未远,甚至他们在年幼的时候仍然生活在中国古代社会,所以他们中的部分学人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承继中国古代的;同时,西方科学当时已经不断涌入中国,前沿学人对西方的思辩科学还是有所认同的.在这批处于古今交替阶段的学人著作中,颇能找到一些引人思考的著述.

20世纪初,国人受到西方撰写文学史浪潮的冲击,日本人已经撰写了《支那文学史》,而中国人自己还没有撰写出本国文学史.在这种背景下,京师大学堂教员林传甲撰写出最早期的由国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该文学史的“文学”概念包含了古代的经、史、子、集,没有使用西方纯文学的概念,由于当时的社会前沿思想的主潮是抛弃封建文化糟粕、学习西方新科学,所以林传甲的文学史一出炉就遭批判,有学者描述云:“这本文学史言必宗圣,观点陈腐,甚至公开宣称‘必以周孔之语为归’.”直至现在,学术界也多从该著作为早期文学史的开创意义而肯定,对其内容上肯定的不多,也未曾受过重视.

但是,当我们以古代文体学的视角来审视该著的时候,发现该著大有可观.由于林传甲思维承古,其著作中所大量使用的“文体”的含义恰为古代语境下的“文章整体”的含义,其所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文章家的视角考察历代文体的布局、转承与演变.姑且从目录上考察该书的构思与内容:

第七篇周秦诸子文体

一、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二、孙子创兵家测量火攻诸文体

三、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五、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六、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家之文体

七、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八.文子之文体冗杂

第十二篇汉魏文体

一、贾山至言为上皇帝之创体

二、贾谊陈政事疏之文体为后世宗

三、晁错言备边诸书文体近似管子孙武子

四、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文体略同

五、董仲舒明经术文体为策对正宗

六、淮南子文体似吕览

十.光武君臣长于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

十七.诸葛武侯出师表之文体

十八.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

第十三篇南北朝至隋文体

一、西晋统一蜀吴之文体

二、东晋播迁江左之文体

三、五胡仿中国之文体之关系

四、晋征士陶潜文体之澹远

五、苏惠创回文之体

六、南朝宋室颜谢鲍三家之文体

七、南齐永明体之纤丽祖冲之精实

十二.萧梁文士之盛文体之缛

十三.徐陵玉台新咏创诗选之体

十四.北魏文体近于质朴

十五.北齐文体颜之推出入释家

从文体学的角度而言,本文对该著做出如下评论:

首先,该著虽然没有明确写明其所使用的“文体”的定义,但是我们从其目录及行文中一望即可知为“文章整体”之含义,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的文体含义.

其次,该著所使用中国古代的“文学”的含义,各种类型的文章都被包含在内,符合中国古代文章范畴的内涵.

第三,该著不是注重于某种具体文类之文体,而往往是以某种著作、某个人、某个团体的总体的文体特征,而且常常能够以简洁的词汇概括之,其言具体著作文体如“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文子之文体冗杂”;其言具体个人文体如“晋征士陶潜文体之澹远”、“南齐永明体之纤丽祖冲之精实”;其言团体文体如“萧梁文士之盛文体之缛”、“汉末党锢诸贤之文体”;甚至,该著试图能够掌握具体历史时期断面的总的文体特征,如“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西晋统一蜀吴之文体”、“北魏文体近于质朴”等等.这使林著与古代的文章选家有所不同,古代文章选家是将文章选出让学习者自行研磨体会,而林著的概括虽然简短,却体现了现代科学归纳的倾向.第四,该著能够指出前代与后代的文体的承继性,如“晁错言备边诸书文体近似管子孙武子”、“淮南子文体似吕览”,能够以文章家的视角审视古代文人对前人的学习.

第五,该著不是以文类相同之文进行比较,而往往能够不计文类、从总体上来比较文体,如“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文体略同”,按照类别意识较强的当代研究,前者属于赋,后者属于应用类别,而林著却指出二者“文体略同”,可见古人意识中,欣赏文章,类别不同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比较文章的内在风神.

第六,该著对有特色文体的挖掘眼光非今人可比,如“光武君臣长于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此种特色文体恐怕在当前的学术界中都未能形成研究.今人重于类别,而古人重于特色;再如“孙吴文体质实非晋宋以后可及”,学术界对魏蜀吴的研究,多集中于曹氏集团,而林著指出孙吴文体之优长,这恐怕在至今的学术界的研究中都是不足的.

第七,该著能够以时代精神来把握时代文体特征,陶尔夫先生早就指出:“此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性、鲜活的文学史新概念,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这些概念虽然是今天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是20世纪初林传甲就能有这样的眼光是殊难可贵的.

第八,林著能够将古人文体与经国致用的热情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正是古人穷经皓首的练习文体的原因,而这正是今人所缺少的,如其论“光武君臣长于交涉之文体是以中兴”,将光武朝行政文书写得好作为其能够兴盛的原因之一,无论今人是多么地不认同,这都是古代文人骨子里根本性的致用情怀;可贵的是,林传甲点明文体乃古人命脉的利害关系,但他主张在学习文体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自强,即文体之术只可治理国人,不自强则整国受制于人:“羌羯种人,旧无文字,不得不因中国之文而用之,而中国文士,或为之效奔走焉.彼夷人既通中国之情,而中国人又为之用,固不难制中国之命与掌握中矣.呜呼!中国能自强,夷人虽通中国之文,不过为藩属耳.不自强则草泽不识字者揭竿起,其锋镝之祸,无殊于戎狄也.”在这一点上,林传甲就与传统文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显然是受到近代自强思潮的影响,既肯定了文体致用的态度,又指出要自强,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种热情,对文体的热情,对民族的热情.

对撰写《中国古代文体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体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由林传甲文学史所引发的对撰写《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思考

无论林传甲的文学史还有多少缺点,曾经经受多少批判,他的著作都无疑反映了兼具古人思维方式与近现代学术气息的双重特点.虽然中国古代文体是由文类文体与个体文体构成的球体,林著没有辨析文类方面的篇章,而是直接论述中国古代士子所最关心的文体;文章本体类别的辨析,虽然自魏晋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之,但不见得士子们就会重视;相反,常用的几种类别大家耳熟能详够用就行了,普通士子谁会用精力去搞不能获得功名的文体辨析?大家穷经皓首的是力图形成惊人的个体文体.所以,林著文学史的结构是完全符合古代士子抑或是文章家的心理的.辨体本身并不重要,不管是类的、个人的、团体的、时代的或是其他什么形式的文体,只要有特色,就会成为士子或文章家们汲汲以求的对象.实际上,林传甲的文学史的核心还是讨论与展示中国古代文体,按今天的话说,是文体学.但是,林传甲当初可没有写文体学的意识,而是当成文学史去写的,这说明,古人眼中的文学史其实就是文体史.

林传甲的文学史引发本人对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的思考②.一部理想的《中国古代文体史》,它首先要回归中国古代文体的语境,使用“文章整体”的含义(不是体裁),体现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不是对古人文章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抛弃与反思之后的原生态式研究的高度提升.

其次,一部理想的文体史,它应该是一部客观之文类、文体与主观之文体观相结合的著述.古代以文体视人体,所以文体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落在人的身上.当然,对文类的研究也很重要,其相当于人体物质层面的躯壳.中国古代文类多数有其实用功能背景,研究文类的社会功能是了解该文类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近年来古代文体学的重要走向之一.在汉末魏晋中国古代文体观正式生成后,人们观念里普遍最重视的是对优秀文体的追求,对历代各式优秀文体进行废寝忘食的领悟成为士子们学习生活的重心.历代文人究竟在前人的文体里学习到了什么技巧?如何参透文体中的神韵?古人视文体如人体,高矮胖瘦不是最重要的,人的风貌与才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各种典籍与文章进行古人式的学习,是难以深入到各种文体的内部的.林传甲对各种文体的见解看似简单、粗略,其实想达到林传甲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清光绪二十八年乡试第一).

第三,一部理想的文体史,它应该是一部与现代科学理念相接轨的学术著作,但也应该是一部充满的著作.古代文体虽然已经失去了与仕途相挂钩的实用目的,但它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有人曾感叹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国史、国画、国医、国剧等国粹在古代社会结束后也得到了弘扬,唯独国文没有得到弘扬.文体是国文的核心,一部理想的文体史将是对国文最恰如其分的发扬.所以,我辈期待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能够唤起人们对国文热情的中国古代文体史,这或许不是短期内能够出现的经典,却是我辈作为新世纪学子翘首以待的呼唤.

注释:

①此种观点以北京大学钱志熙先生与首都师范大学姚爱斌先生为代表.具体参见钱志熙的《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92-99页)与姚爱斌的《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北京: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42—48页).

②在古近之交,像传甲那样使用“文章整体“含义的学者不止他一人,还有黄人《中国文学史》、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等,都是颇有价值的.我个人认为应该花大力气臻辩搜集一下古近之交的哪些学者、哪些著作使用“文章整体”含义,此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