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新课程体系的与实践

点赞:31919 浏览:1456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对婴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生命科学教育又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生物科学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尤为重要,弱化理论、强调操作、突出技能是生命科学教育创新变革的主要途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一线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探索“生物学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所遵循的原则,摸索其目标价值的创建和实施.

【关 键 词】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目标形成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82-03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梁启超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生发展以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是的,孩子看见的“最初的东西”就是幼儿教师,就是幼儿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智慧、技能和方法,幼儿教师就是“向下扎根的教育”的策划和导演.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时代,只有爱科学、学科学、遵循科学规律的人,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成为时代的主人.所以,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极为重要的教育范畴,是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对婴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而生命科学教育又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生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索

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方案,课程是一个系统,课程是一种手段,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理论来看,生命科学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课程体系.生命科学教育课程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为学生将来在幼儿园能够顺利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所具备的态度、情感、知识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与体验.如今幼儿师范学校所用的教材《生物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生命科学教育的唯一教材,字数达43万字,内容庞杂,生物学专业性太强,理论内容比重过大,一年级开设,每周只有2个课时,无论是专业内容设置、知识量还是课程框架,都已无法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必须进行变革创新.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科学教育的目标与指导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生物学技能及实践操作、幼儿园“生物”见习和实训.淡化概念和理论,突出技能和实践,特别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对生命科学的主动探研能力.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现代生命科学成果,如生态环保、遗传工程应用、现代新型农业、野生生物保护等前沿成果及新理念引入教学课程体系.它不仅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不但包括学校课程,还包括社会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本人把生命科学教育课程框架设置为如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包”组成,每个课程包经精心设计,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新课程体系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识别模块

主体内容是南方地区最常见植物、动物、真菌种类的识别,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对比分类,简易识别.这是培养学生观察技能、分类技能的基础.

2.实验室模块

该模块包括:(1)传统实验和制作.包括简易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如植物标本、叶脉书签制作、显微镜操作等.(2)课本延伸式或创新式实验和制作.如种子萌发实验、制作豆芽、蜗牛走刀刃小实验、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鸡蛋壳模型、橡皮泥生物模型、废弃物立体模型等.

3.实训基地模块

该模块包括:(1)传统型实训.包含植物小种植,花木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蚯蚓、蟋蟀、鱼类、鸟类、家兔等的养殖.(2)课本延伸或创新型实训.如无土栽培、真菌栽培、叶面施肥、植物盆景制作、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实践等.(3)幼儿园实训.主体是幼儿园生态环境建设,班级“自然角”建设.

4.“生命特质和规律”模块

包括生物结构、生物现象、生命起源和发展、生态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上述四大模块是以原幼儿师范学校所用的教材《生物学》为底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科学教育目标与指导要求为指引,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目标,经多年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思考研究而总结形成的,这一课程体系完全突破了原有教材的传统模式和僵化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取舍增删、重新编排整合,弱化理论、强调操作、突出技能,与幼儿园科学教育“零距离”接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新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课程的整合性是重要原则.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理想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深层次改革,以利于将学生培养成未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要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职业的需要,以应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将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其整合简化.以未来真实工作岗位为中心,将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整合,将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有机整合,使学生掌握从事婴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2.动态性原则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因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未来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学前教育课程必须顺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变化,随时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因此,生命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实行动态管理.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针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学前教育相关岗位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的课程能够与将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第二,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以取得预期效果.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幼儿教师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保证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有足量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生命科学课程设置着重考虑实践课程,既要考虑理论课程的实践部分,更要根据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一套可操作性强且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和要求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成功的基石,但教育目标的构建、实施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学前教育专业中,对于生命科学教育学科,其教育目标及价值构建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科学教育.

1.幼儿园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园科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1)科学教育能够满足幼儿天生的好奇心.(2)科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构建科学概念.(3)科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的技能.(4)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5)科学教育有助于发掘幼儿的科学潜能.

2.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第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规定的科学学科领域的目标:(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式探索事物.(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构建和实施.幼儿师范院校中,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构建和实施要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零距离”对接.

首先,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养成.

一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拥有好奇心,每个人都是“科学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大自然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各种现象神秘莫测,这些事物和现象足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

小课堂教育与社会大自然结合.在“植物形态和分类”课程包教学环节,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往校园及野外,让他们看多姿多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这是什么植物?叶子为什么变黄?在进行“昆虫”的主题教学时,我带着学生一起进入昆虫世界.让每个学生都像侦探柯南一样去发现我们周围有哪些昆虫?这些昆虫叫什么名字?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喜欢吃什么?怎样采集昆虫和饲养昆虫等.生机盎然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为“自主科学探索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目标的意义:(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欣赏和热爱,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能源,并形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现今,地球上野生动植物遭受严重的生存危机、世界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渐匮乏,这一目标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动植物分类”教学中,我们着重设问:看谁找得多,我国被列为一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哪些?在“生态环境”教学中,哪一年的“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主题最有特色?以此展开讨论,并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收集废纸、易拉罐、玻璃瓶、果冻盒等废弃物品,把它们再生利用,做成各种新颖、有趣、立体、直观的教具,既可以节省材料,又可以减少污染,这些既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环保的基本要求.(2)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教师探究意识、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影响很大.(3)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团结合作,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去顽强拼搏,学会自我教育与创造.


其次,构建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概念形成的新模式.

科学教育的知识目标应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经验,获得发展,而不能单纯由教师强制灌输科学概念,这是区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根本,是如今生命科学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创新教育的难题.

最后,加强学生的科学实践,突出学生的科学技能训练.

生物科学教育中,科学探究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观察、分类、思考、操作、表达和交流等多个环节.

一是观察.通过野外活动、种植、饲养、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他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是分类.分类是观察活动的延伸,是科学概念形成的途径.在学习“识别模块”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各种动物、植物、真菌的标本模型图片混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按生物特征进行分类,并展开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

三是操作、思考和概括.动手操作有两种类型:实验操作和技术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是生命科学教学活动最核

心、最重要的内容,是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杆.学生对自己探索的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比较概括,帮助自己把感性的生物学知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形成认知能力,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推论和预测,再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和预测.

四是表达与交流.(1)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2)用适当的方式(如肢体语言、表情等)表达自己在科学活动中情感体验;(3)用各种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展示自己的科学结果.另外,到幼儿园见习回校后,要求各班级分别布置一个内容丰富的“自然角”,把小动物及植物等搬进教室里,让学生随时参与种养、养护、观察、记录;过一段时间后,各班同学之间相互参观、交流,说明各自的想法、做法、成果、体会,可以达到科学活动经验共享、成果最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