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教育之我见

点赞:7737 浏览:322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如何搞好幼儿的德育是关系到祖国繁荣和发展的千秋大业,为了进一步深化幼儿的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的种子真正的种在幼儿的心中.因此,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现浅谈几点做法.

一、从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德育观念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自生活,并渗透幼儿的整个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德育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就应该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的自主学习者.“生活德育”思想,即德育教育应走到孩子生活中去,坚持做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实践与体验.

(1)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随机表扬好的典型;对出现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净化了孩子的心灵.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2)抓住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充分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把德育教育容纳到各领域教学之中.

如:在进行语言活动时,通过故事、诗歌中动物、人物的行为引导幼儿去认识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知道应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和人际关系.如故事《找快乐》,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让幼儿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通过故事,幼儿形成了初步的道德标准.因此,在各领域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二、为幼儿创设德育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大课堂中育德

坚持带幼儿走进社会、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如:根据活动需要组织幼儿到田间、农家、百货商厦、邮局等地参观,幼儿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习得社会规则,了解风土人情,锻炼意志品质,效果远大于课堂上的说教.

幼儿德育教育之我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小课堂”中育德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布置“我的家乡多么美”、“我是环保小卫士”、“我的小手真能干”、“朋友多真快乐”、“妈妈,您辛苦了”、“怎样做更美”等主题墙饰;在走廊上布置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幼儿在活动中自己设计一些标志等.利用环境来进行德育教育,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良好品行也在其中养成.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合作研究指导家庭德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父母的言行、生活中的谦让、尊重等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所以推进家庭德育工作关键将落实到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上来,特别是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以德育儿”观念.

三、德育教育因人施教

注重养成教育,俗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同样,不良品质的改正,也需要教师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加之幼儿年龄、接受能力上的差异,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更不能千篇一律了.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