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又一次新跨越

点赞:5984 浏览:208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反复论证与国际比较研究,2013年1月,《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正式颁布.这是江苏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进一步明确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方向,形成了基本的实践框架和操作路径.本文仅从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对《指标体系》进行解读,希望能为实践的生动展开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制背景

江苏早在1993年就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揭开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序幕.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省委省政府随后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教育现代化扩展到教育的所有领域,成为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与主题线索.1999年,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为江苏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年省政府颁布《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启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工作,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的重心由乡镇上升到区县层面,到目前为止已有94个县(市、区)通过验收,江苏总体上了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并为后续全面提升工作的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经历了乡(镇)、县(市、区)自下而上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之后,江苏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省域层面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条件,也对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出了又一个挑战.展望江苏经济与社会的基本走势,反思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顺理成章地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这是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实践路径,为全省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再次树立起重要标杆.为了与省委、省政府设定的到2020年江苏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要保证江苏在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以适度超前的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不辜负社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也为了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落到实处,必须确定实践载体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自然而然地成为政策导向与工作抓手,以推动新时期的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定位

《指标体系》的研制既是对我省长期以来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又是推动到2020年期间全省教育现代化展开的明确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确定了以下的基本定位:

(一)现代化建设的重心上移.江苏最早的现代化建设从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乡镇开始,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苏南开始的乡镇现代化建设以一种渐近的变革态势,逐步向苏中和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体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务实精神.在乡(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深化江苏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心,开始进行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实现了从乡镇转向区县层面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并基本达成创建的目标.但是,乡(镇)和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还不足以体现江苏教育的整体面貌,在前两轮自下而上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本次教育现代化建设重心再次上移,强调省级层面的教育现代化,以省级指标来衡量本省综合达成的教育现代化水平,符合教育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的基本实践规律.

(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我们需要体现江苏教育特色的亮点呈现,但绝不是一两个亮点就可以充分体现江苏教育的全面成就,甚至会被亮点遮蔽了其他薄弱方面的提升.而且,我们可以让某些教育要素先行一步,发展得更快一些,但是,如果其他要素不能适时跟进,将导致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不扎实,甚至会让不同要素之间产生比较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内所有要素的整体发展,否则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更无法形成教育现代化的良好生态,也无法与社会其他要素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因此,强调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力图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涉及教育内外部的多种系统和多方要素,以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明确.教育现代化建设可能会永远处在过程中,离开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你就无法理解现代化的阶段内涵,关键看你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尤其是面对人的培养,其中一些无法量化的教育内容更是很难用一个数值确切说明.但是,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时间节点,教育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清晰的推进脉络,尤其无法转化为基层的实践工作状态,导致许多美好的教育设想只能成为设想.根据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与预期目标,《指标体系》规定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达成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工作的时间安排,在这样规划下基层的教育现代化就会有自己的时间节点,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展开,从而保证在2020年江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与省委、省政府设定的到2020年江苏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

三、整体框架

《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由指标构成,以体现强烈的实践操作性.8个一级指标包括: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教育贡献度、教育满意度.在8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16个二级指标和46个检测点.教育现代化必然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一级指标8个维度的划分必须考虑教育自身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其中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四个指标是教育的本体性要素,教育保障度和教育统筹度是教育的支撑要素,教育贡献度与教育满意度则是教育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表达,很好地支撑起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实践设想.二级指标与检测点则努力与一级指标相匹配,并力图以可操作性更好地实现一级指标的整体要求,由于指标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四、主要特点


教育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追求,不同省份都在进行着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实践有许多相通相近甚至是一致的地方,但是,不同省份的教育价值追求与区域教育发展状态是不一样的,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与呈现也有所区别,我省的《指标体系》也力图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着力彰显先进的教育理念.《指标体系》努力关注国内其他省份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这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继而全面了解世界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积极顺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参照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最终深入反思江苏多年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宝贵经验,寻找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标、着力点和生长点.在充分合理借鉴的基础之上,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特别尊重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主题,努力显现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了比较高位的教育发展视野.

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又一次新跨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发展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整合引领教育的实践变革.《指标体系》是江苏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旗帜,它不是对过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简单叠加,而是希望所有的教育变革都应该有机地统一到《指标体系》中来,避免零敲碎打式的局部呈现,以体现江苏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扩大江苏教育发展在全国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实现《指标体系》引领教育实践变革的导向作用,引领基层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性教育政策,指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大胆的尝试,进一步解决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推动江苏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最终达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

(三)体现江苏鲜明的教育特色.江苏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江苏教育的特色,这些特色在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彰显与发展,《指标体系》着力体现江苏教育现代化的独特思路,表达了江苏人对教育现代化深刻理解,努力对这些经验进行提炼概括,一些指标与检测点表明了这样的价值追求,除了毛入学率、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普遍性的指标与检测点以外,设置了一些独特的指标,比如教育满意度、提供多样化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领军人才数在全国的占比等,既有对传统的有效继承也有新时代的独特创新,显示出了江苏教育的关注点,以进一步明确江苏教育的文化内蕴,传承与发扬长期积累的优秀教育传统,以便在全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四)不断开阔教育的发展视野.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也不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江苏教育现代化是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全省现代化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也应该努力为全省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好促进关系.《指标体系》的研制实现了跳出教育看教育,不仅仅在教育自身的框架内审视,更从全省现代化的角度确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价值与基本路径.比如教育满意度、教育贡献度、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率等,就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一体化状态,而不仅仅停留在教育自身的发展上,这反而会形成教育发展的社会合力.

五、实践操作

江苏教育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能否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并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一定需要基层实践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指标体系》的指导下,不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实践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操作性问题.

(一)立足全省看待自身发展

江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较大,不可能以同样的时间与程度达成《指标体系》的所有要求,这不符合各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各地也绝对做不到完全一样,一刀切会让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失去实践活力.《指标体系》是省域层面的建设指标,将来要把全省作为实现的主体,进行整体性的观照与评判,当然这肯定离不开各地的实践转化,但已经不同于过去以乡镇或区县作为单独的评估对象.尽管仍然以《指标体系》作为区域性的评估内容,但是将来会根据《指标体系》形成细化的实施细则与方案,站在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对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提出适切性的要求,甚至可能会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阶段性达成标准.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整合起来,就可以达成《指标体系》对全省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二)强调创建过程内涵增值

江苏教育现代化最早从硬件条件建设开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本轮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从外延走向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对此已经作了较好的引导,所以,既要考虑对办学条件进行合理的改善,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更要把关注点放到素质教育上来,放到教育公平上来,放到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来,放到学校文化建设上来,这也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匹配,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合目的、合规律性发展的必然.不能再向过去一样,把目光停留在教育的外在形式上,而是着力进行体现教育文化发展的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在这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某种意义上而言,《指标体系》只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其目标则是真正把江苏的教育文化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具有文化意蕴的教育现代化提升.

(三)倡导实践智慧创造达成

《指标体系》为江苏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如果没有各地的积极主动探索,就会让《指标体系》停留在文本上,变成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而不能对实践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甚至会让基层的实践工作者产生反感.《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是相对统一的,由于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在目标的达成度上会有所不同,不可能选择同样的载体和渠道去实现同样的目标,这也绝不是省域整体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初衷,因此,各地现代化探索的实现路径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要凝聚所有教育工作的实践智慧,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对《指标体系》最好的创造理解与实践诠释,也体现了江苏教育工作者一贯具有的聪明才智.

(四)鼓励不同地区个性呈现

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其他省份的高度关注,就是因为江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指标体系》力求体现江苏的特色,但是,究竟有没有特色,特色形成的程度如何,必须要由生动活泼的实践来回答,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特色.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工程,在对普适性的基本要求达成的基础上,各地一定要努力形成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区域特色,省域教育现代化绝不是对区域教育现代化特色的消解,而是对区域教育现代化特色的倡导与鼓励,恰恰是在区域现代化特色之上的省域现代化才会更有实践张力与鲜明的个性,也才能形成江苏教育在全国的不同之处.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