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协同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

点赞:6616 浏览:206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和精华,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突出重点,协同创新,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一、认识现实要到位

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取得了重要成就,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局面.一是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年年有重大突破,目前全省24所本科高校基本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2012年,我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1项,占全省的97%,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98项.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获得的社科基金项目数,进入全国高校前20强.二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了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目前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发展到39个,逐步形成了以重点研究基地为辐射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群.2012年,省教育厅评出了一类基地5个、二类基地6个.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进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行列,并在上一次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名列第四名.三是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经费比“十五”初期翻三番.目前我省高校建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重点招标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为主的项目资助体系,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每项资助经费15万元,重点招标课题项目每项资助经费10万元.资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四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省高校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1.3万多人,比“十一五”初增长34%,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3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74人.有国家名师16人,省名师149人.在2012年我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主持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1人,占73.9%.五是怎么写作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高校向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513份,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85份,其中4项研究成果被领导同志批示.

总之,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繁荣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同时,也要十分清醒地看到,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对发达兄弟省份相比,与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有部分高校存在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全省20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分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校领导具有文科背景的才6所,占30%.有部分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和讨论起来重要、投入时候次要的情况,比如在申报项目时,总是文科给理科让路,部分高校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没按要求到位等.二是高级人才缺乏.比如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中没有江西高校的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委员会我省尚无咨询委员和首席专家,全省高校没有文科类的长江学者,在国家重大创新项目、攻关项目方面我省没有首席科学家,一些有影响力、有潜力的优秀社科人才有不少外流到沿海发达地区,哲学社会科学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三是优势学科不足.除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之外,全省其他高校还没有一级文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科类国家重点学科我省目前还是空白;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也仅在江西财经大学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仅南昌大学1个(全国有150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这些年来只有井冈山大学拿了一项(而教育部每年立项40项).四是优秀成果不多.到目前为止,我省高校还没有获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重要应用价值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顶尖水平杂志发表论文也是屈指可数;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至今还没有高校获得过一等奖.另外,我省高校社科研究成果中,实际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的不多;用来作为职称评定,然后就变为废书废报的不少.

突出重点协同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上面这些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迎头赶上.

二、明确地位要到位

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和精华,是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需求和全省高校的发展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尤其党的十八大在阐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明确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这些精辟论述,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国家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1年,、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随后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等五个配套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我省快速行动,制订了《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规划》等文件.这都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了新任务.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11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和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既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任务,更使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2012年,省委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2013-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打造若干具有较强怎么写作发展能力的江西“智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机遇,也是挑战.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目标任务要到位

当前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牢牢把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繁荣发展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来促进我省高校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是要争创“五个一流”.

一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争创一流业绩.高校要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才集中和学科齐全的优势,挖掘赣鄱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贵的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加强对江西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推出一批对基础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推出一批重要的理论论著或文化典籍,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二要在应用对策研究上争创一流业绩.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原苏区、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南昌核心增长极,围绕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长期跟踪研究,为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怎么写作.

三要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争创一流业绩.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多少是衡量一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各高校要坚持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导向,以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为抓手,确保“十二五”期间,我省获得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资助经费每年都在2000万元以上.省财政和高校对获得高层次重大项目也要进行配套资助和奖励.

四要在标志性学术成果上争创一流业绩.学术成果也是衡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出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实践价值的理论精品和学术力作,力争“十二五”时期,我省高校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一流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有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及省领导的批示.力争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上有新的突破.

五要在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上争创一流业绩.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国际意识,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水平,推动优秀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省教育厅要支持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学术人才.

四、协同创新要到位

各高校要深入实施新一轮“繁荣计划”,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创新能力.

一是按照独特性、唯一性的要求,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要紧密结合江西人文独特资源、高校自身发展的既有优势、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瞄准学科前沿,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如,江西古代辉煌的教育成就,为教育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了素材;景德镇的千年陶瓷工艺为艺术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了独特资源;江西赣南是著名的苏区,为苏区研究创造了独特条件;上饶是朱子故里和主要活动地,可以重点开展朱子学研究,等等.要在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上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实现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突破.

二是按照分类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着力打造重点研究基地.下一步将对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施“分类建设、整体推进”.第一层次是重点培育10个左右的高水平创新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整体水平力争在全国同类学科和研究中处于先进或领先水平,部分基地争取进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二层次是建设好20个左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级高水平特色基地;第三层次是建设好30个左右的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力争打造好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是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未来5年,我们要重点遴选50个左右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予以扶持和建设;重点培养30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160名科研学术骨干;每年在高校中遴选资助100名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争取培养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争取培养或引进1~2名人文社会科学的“长江学者”、1~2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委员会咨询委员和首席专家;争取推荐1~2名我省高校专家进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四是按照“我省急需,全国一流”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各高校要把全省范围的一切资源拿来为社科研究所用、为大局怎么写作.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凝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突破阻碍研究人员有机组合和资源共享的学科壁垒、院系壁垒、学校壁垒和区域壁垒,通过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大力支持文科院系和科研机构建立独具特色和潜力的协同创新中心.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2011计划”,评选了首批10个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江西财经大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入选,获得省财政2000万元的项目资助经费.各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协同创新中心.

五、组织领导要到位

当前,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和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把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一是要在明确责任上抓落实.高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各高校要制订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计划,把这项工作上升为学校重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加强学校分管社会科学工作领导配备和社科管理部门的建设,本科高校要尽量安排有文科学科背景、熟悉文科发展规律、热爱文科事业、有一定研究水平的分管校领导;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独立的社科处,没有设立社科处的学校,要在科研处安排有文科背景的处长或副处长分管文科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构要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努力.

二是要在深入研究上抓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果离开丰富生动的发展实践,是没有意义、没有生命力的.在选题上,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握发展实践,从小角度新难题,用大视野诠释新理念;在破题上,要深入调查、深入剖析,提升思维层次,融入思想火花;在方法上,要查阅和学习各类资料,用数据来说话,学会数据分析方法.要做文献研究,不能没有参考文献而闭门造车.要关注了解当今学科发展最前沿、最有深度的问题,注重实证研究.比如说江西的产业如何避免低端化、同质化,走高端发展和差异竞争的路子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是要在加大投入上抓落实.加大经费资助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得以落实的基本条件.教育财政支出要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资助,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经费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有较大增长.各高校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和配套投入.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专项经费.要广开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和学校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机制.要探索与政府、事业和企业等单位合作的途径,多种渠道争取研究经费,尤其要通过争取国家项目,争取更多的研究经费.

四是要在完善机制上抓落实.要形成好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优秀教师热爱社科事业、投入社科研究.要通过课题立项、出版资助、成果评奖、人才评选等,着力加强对拔尖人才、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与中青年人才的重点扶持.要规范社科成果评选制度,完善社科成果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覆盖面、参与度和吸引力.要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切实将质量导向、分类评价的要求和标准体现到学科评审、教学评估、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成果评奖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