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有关概念的疑难辨析

点赞:28356 浏览:1314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物圈的一些概念,常使学生感到困惑.本文对这些疑难概念进行解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示.

关 键 词:生物圈大气圈生存条件寄生关系

初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物圈的一些概念,常使学生感到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些疑难概念逐一进行解剖.

1.混淆不同非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叶变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东北地区的林区,出现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山腰处是红松林、山顶处是冷杉林的现象,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例1:(江苏南通)“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此诗句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光B.温度C.水D.空气

正确答案:B.

错误答案:A,误认为桃花开放是由于光照的影响.

走出误区:春天,天气变暖,竹林外桃花开放,江水变暖,有利于鸭子在水中游泳和觅食.此诗句说明,温度对动物、植物的生活均有影响.

2.生物因素中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易混淆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

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维持生存的现象.

例2:(湖南株洲)生态系统中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

A.捕食关系B.共生关系

C.竞争关系D.捕食和竞争关系

正确答案:D.

错误答案:A,误认为猫头鹰与蛇之间只有吃与被吃的关系.

走出误区:此题考查对生物因素几种关系的区分.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中摄取营养物质,可能对寄主造成伤害;共生关系:生物之间相互帮助,“互惠互利”;竞争关系: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猫头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同时,猫头鹰和蛇都以田鼠为食,属于竞争关系.

3.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

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是为了适应栖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警戒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动物本身具有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概念的要点进行印证、区别.

生物圈中有关概念的疑难辨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物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例3:生活在海藻丛中的一种鱼,当它遇到敌害时,身体立即倒立不动,像一株植物,从而有效地躲避敌害.这种生物学现象是()

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D.适应

正确答案:C.

错误答案:D,误认为鱼的这一变化躲避了敌害,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走出误区:考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区别.保护色强调的是动物的体色与环境一致;警戒色是具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具有的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拟态是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该种鱼遇到敌害立即倒立不动,且与周围的一种植物异常相似,这种用以保护自己的现象就是拟态.


4.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生物群落、种群的区别与联系

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各异,大到生物圈,小到一块朽木甚至更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座山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圈.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概念不同,后者不仅包括生物群落,还包括群落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生物群落只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

例4:在一个阴湿山洼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

正确答案:A.

错误答案:D,审题时只注意了题干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走出误区:阴湿山洼中堆放着长满苔藓的腐木,并生活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三种组成成分的作用认识不清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者.一般来说,太阳辐射的能量只能靠具有叶绿素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进入生态系统,同时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样,生产者在连接非生物的无机物和光能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生产者利用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和代谢需要,另一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果没有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会停止,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成分就会消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分解者的作用与生产者恰好相反,它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同时也释放能量.这样,分解者在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及化学能释放到无机环境的过程中同样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也不会长久地生存下去.

例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A.光合作用B.细菌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正确答案:D.

错误答案:C,误认为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中有能量,忽略了这些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光能.

走出误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量流动而言,其能量最初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误认为所有的物质沿食物链流动时都在逐级减少

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大约20%,而某些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不但未减少,反而在逐渐增多,这一现象叫生物富集.

例6:一个湖泊被DDT污染,在湖泊中有一条食物链:藻类→水蚤→鱼→鱼鹰.由此,可推出体内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生物分别是()

A.水蚤、鱼B.鱼、水蚤C.藻类、鱼鹰D.鱼鹰、藻类

正确答案:D.

错误答案:C,误认为DDT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

走出误区: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的物质也是沿着此方向流动的,而且有毒的物质稳定,不易分解,生物体无法排除.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反之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