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点赞:13306 浏览:574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研究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优势和现状,思考并提出了合作模式的创新策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6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各行业的普及,我国的信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企业却感到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而国内包括高职在内的各类院校年复一年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学生毕业后却普遍反映工作难觅.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学校培养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过剩,也不是培养的质量太差,而是学生缺乏相应的行业实际经验.解决的方法,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及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背景,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对学校而言,将企业的行业优势转化为专业培养的重要一环,对企业而言,学校的专业优势也会为企业提升人才的层次提供便利条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计算机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校企合作的优势

计算机类专业是在各高职院校中开办的时间最早,并且曾经是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专业群,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类、信息类、应用类、多媒体类等专业.随着行业岗位及工种的细分,推动了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为此,一些大型的软件企业和IT培训机构相继与相关院校合作,共同办学,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而且,其先进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框架,为计算机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充满活力的道路,充实了计算机专业的内涵,提高了专业与职业岗位的一致性.

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在教学方法、课程框架、组织管理、教学实践、认证考核及培训环节等方面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课程体系能针对实际的职业岗位进行设置,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良好.

以项目主导的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体现项目实施的特点,真正实现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进程.

针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实现教学内容能够真正体现本学科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考核和教学分离,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明显.

二、开展校企合作已取得的成效

专业建设得到进一步的细化.高职学院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最初都是一个名称——计算机应用,其中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网络应用、编程设计、软件应用、项目管理等,表面上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实际上泛而不专,往往无法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引入,以及职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的方向上,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紧密联系,由此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便被细化成与业界一致的各种专业方向,比如多媒体应用、网页设计及制作等.

改进及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以实际职业岗位的职责为参考依据,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共建校内及校外的实训基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别于传统的实训室,实训基地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通过企业捐赠或校企共同投资建立,学生实践工作的过程按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除了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氛围外,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逐渐形成.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充分就业.企业由于自身的性质,在提供就业渠道及安排学生就业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办班的模式,引入职业认证制度,通过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合格者就业的培养模式,既简化了企业的岗前培训,也降低了高职学院的就业成本.

建立校企互动,学校能针对市场变化作出积极的应对.高职院校可以选派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企业方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如此,对学校来说,能及时了解当前的市场动态,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企业而言,能对学生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便于对学生进行后续的职业岗位培训.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策略

在国外,软件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强调校企联合的方式,倡导边做边学,理论联系实际.企业将部分开发项目拿到学校,并在校内成立项目开发小组,通过校企联合会的指导,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领导项目的开发.在国内,校企联合办学也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采用,形式包括教材编写、人员培训、课程改革、设备购置、职业认证、学生实习等.通过多年的尝试,为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添加了活力,但如果就此止步不前、不再创新,对整个专业的发展仍然不利.因此,如何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提升专业的适应发展能力,创新开发工学一体化教材,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库,资源共享、互通培训,学校能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怎么写作,企业能更积极地配合学校办学,是未来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能更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

(一)对合作企业和学校在合作办学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在合作办学的开始阶段,学校利用企业方的行业优势开展专业教学,并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指导学生考取合作方提供的职业能力认证,如思科的CCNA等,此类认证在初期由于获证的人数较少,市场认可度较高,学生通过后通常能在就业时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此阶段,合作的重心偏向企业方.但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合作的重心必然要逐渐向学校靠拢,因为此时专业的核心内涵建设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学校要对学生承担主要的教育培养责任,即便学生获得了合作方提供的网络管理师、程序设计师等相关认证,但也由于获得者的逐渐增加而使得认可度下降,学生不再仅凭这些职业认证就能轻松找到相应的职位,而要靠自己的真实才干.(二)积极研究开发新教材,建立教学素材库及项目信息库

教材、场地设备、教师团队是职业教育的三个重要支撑点,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更是如此.一本合适的项目教材能对学生的专业培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校而言,对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但缺乏相应的项目经验,而作为合作方的企业,平时的工作重心并不在教育和培训上,因此在专业理论及实践深度的把握上远不如专职教师.对此,应综合合作双方的优势,组建专业核心课程项目信息库、教学案例库及素材库,从而撰写出项目驱动、工学结合、实例教学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教材.

(三)采用职业导师负责制,成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小组

导师制普遍应用于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但最初却为企业所采用,即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导师制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对学生学习、思想及生活进行指导,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导与学”的特殊关系.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现状更适合采用导师制,首先,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弱,而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需要导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其次,学生对本专业职业规划不明确,缺乏专业知识的储备,都亟待导师的耐心教导;再者,计算机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职业岗位呈现小团队的特点,规模都不大,符合导师指导小规模团队的教学方式.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外,能够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各个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思想、学习及心理上碰到的问题,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导师制的实施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参与,比较好的作法是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小组,企业方提供行业最新的技术和资讯,学校教师负责具体的落实.

(四)加大力度引进项目,建立项目引入奖励制度

在整体社会影响力和科研能力方面,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同样如此.但如果能在费用预算、场地设施以及产业政策上让高职得到更多的帮助,包括补贴和奖励等激励方法,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协助企业进行产品推广、方案策划、技术开发等工作,既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要求,又为企业节省了开支.做法之一是企业在学校成立项目工作室,完全按照企业流程运作,学生在教师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增强职业技能及经验,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五)建立校企合作各方人才互动机制,共享各方人力资源

校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人才互动机制,为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1.建立项目合作管理制度.合作项目的更新改造、维护升级、设计规划都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并为参与项目的相关人员(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核算工作量并计发报酬.

2.共同讨论决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需要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及技术骨干,讨论制定一年一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必须要双方签字同意后方可生效.

3.建立专业及技术骨干人才库,明确合作双方人员交流互动的权利和义务.

4.建立培训常态化制度.学校可利用自身的师资、场地、食宿条件的优势,对企业新招聘的人员进行职业岗前培训,对老员工实施技术轮训,在社会上开展有偿培训.通过双方项目和人员的融合和渗透,深化合作和互动.

总之,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巩固合作内容,并加以创新和提炼,开拓对外增值怎么写作,使之成为学校、学生、企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桥梁,将合作各方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企业用人和学校培养的无缝对接.当然,随着合作模式的创新与深入,合作的双方还会受到计算机产业政策及宏观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的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陶书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2]黄红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2007(22)

[3]樊彩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4]邓小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2)

[5]陈解放.“产学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蔡强,祝钧.高校软件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之初探[J].微型机与应用,2007(6)

[7]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基金项目】广西2011年新世纪教改工程课题(2011JGA266).

【作者简介】杨名(1973-),男,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责编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