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本考研杂志

点赞:3247 浏览:101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成为《求学·考研》的学生记者,是一次偶然.

2008年炎热的夏天,我正在为寻找暑期实习忧虑.学姐向我介绍一本杂志——《求学·考研》,让我试着投投稿.当时正大二的我,对于“考研”没有什么想法,倒是对于媒体有着满腔的热忱.我心怀忐忑地了解这本杂志,最终选择“研究生导师专访”初试啼声.

第一次做人物采访的我,完全没有想“导师们为什么要接受我的采访?”“我该怎么让他接受我的采访?”“如果被拒绝该怎么办?”因为在第一次看完这本杂志后就确定,如果我是代表《求学·考研》采访,一定能得到老师们的青睐.

为什么呢?

第一次翻开《求学·考研》前,还以为它一定会大谈考试方法,绝对不浪费篇幅;但令我惊讶的是,开篇的第一篇文章,不谈方法,不提策略,说的是青春,是理想,是人性,是似乎和考研应试无关但却能直达心底的安静文字.这本杂志以“考研”为名,能告诉你的又绝非只有考研.比如,2012年改版后第一期,“编者”栏目的文章是《一本杂志的意义》.一本专业的考研杂志没有用信息没有用说教轰炸读者,而是坐下来,向读者娓娓道出编辑们为什么要办这本杂志,想把它办成什么样,可算与众不同了.再细细翻看,发现它和网上杂乱的考研信息不同,它传达了选择的意义、坚持的勇气和掌握知识的智慧.它让我隐隐感觉到,考研,不只是一次考试,懂得知识和掌握技巧即可;考研是一次关乎人生的规划和选择,需要智慧.

有这样的杂志做“靠山”,我想老师断然是不会拒绝采访的.

按捺着紧张的心跳,我拨通了我有生以来第一位采访对象——华中师范大学的张维友老师的办公,拿着事先写好的谈话内容,微微颤抖着说了一声:“您好,请问张老师在吗?”

“我就是.”那头的声音很平和,让我心里放松不少.

我接着说:“我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高瞻,是《求学·考研》杂志的记者.《求学·考研》是国内第一本专业考研杂志.我想采访您,给考研学生和导师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老师听完没有说话.我继续展开攻势:“这本杂志和其他商业化的杂志不同,不会为树立高大形象而夸张地写,只是通过您的经历给学生们以奋斗力量.相信您作为老师,一定有许多话想和同学们说.”


几秒钟后,张老师说:“好,我先发一些资料给你.”

接着,我根据这些资料和采访内容,按照编辑的指导,写出了第一篇人物专访《张维友:做学问要七分灵气,三分傻气》.

不只是一本考研杂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暑期实习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一次采访,第一次成稿,简单得出乎我的意料.当时的我,只是感觉到了成功的惊喜,而现在的我,回忆起这第一次采访的时光,却感觉有千言万语在心间.

的确,不论是一本杂志的读者,还是记者、,还是在文字背后的被采访者,能打动他们的一定是心灵的共鸣,这个共鸣便成为他们以这本杂志为核心而产生缘分的原因.预约采访难度不大,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和《求学·考研》的读者、编辑、作者一样,有着一份对理想的崇敬,一份给别人传递正能量的真诚和责任感.

而我也一直相信,这份宝贵的共鸣也是我和《求学·考研》的邂逅变成持续到现在的约定的原因.如今,每月收到一本《求学·考研》杂志已经成为一个心灵的约定,看到杂志的感觉,从第一次看到发稿样刊时的满腔激动,再到苦苦等待杂志时的焦虑期待,再到现在收到杂志的平和温馨,每月一次的会面都会在我的心上留下一个痕迹,告诉我这份共鸣依然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