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

点赞:4549 浏览:13508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问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从事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等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学校生活中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滋长,就是因为那里的教师没有看出教育现象生机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

作为一所达标升级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在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以上困惑,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流于形式.学校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一些常规性的检查评比活动、随意化的听课评课活动以及抽象的理论培训等,指导思想不明确、活动主题缺乏针对性,教师疲于应付,疏于反思;经验局限.②一些教师满足于自己狭窄的个人经验,课堂设计、教学评价等都流露出明显的经验主义意识;迷信权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往往过分盲从外界权威,对自身的认识缺乏自信.

二、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目标

(1)通过“优化教研活动的目标、方式”“以课堂教学活动实效为中心的教研活动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依托和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带动教师对课堂的研究,研究适合目前乡镇学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方法、措施、策略等.

(2)寻求有效培养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方法及途径,探索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规律、方法和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校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整体提高我校课堂教学实效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实施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2008.11~2009.8)

(1)课题的确立、论证和申报;成立课题组,建立学习研究制度,完成研究方案的制定.

(2)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对已有的课堂教学案例和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

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9~2010.12)着重进行提高教研活动质量背景下,课堂教学操作性研究(包括教研行为的研究、个案研究等),积累并反思,创建适合学校特点的教研活动质量评价体系,撰写优秀教学设计和论文、提供优质课堂观摩等.

第二阶段(2011.12~2012.8)重点进行成果推广和教研活动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加以分析,撰写案例.

总结汇报阶段(2012.9~2012.12)分析、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过程

实施校本培训,专家引领,提供教师专业成长多元路径

1.提供多样的阅读,创新学习方式.学校课题组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库,推荐了有关“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电子书,鼓励课题组成员下载后自主学习或者在线阅读;同时,学校订阅了知网资源,为各科教师提供最丰富的教学理论支撑,每个月各教研组下载一篇与课题研究最贴近的文章,进行集体学习,撰写学习的心得体会.

2.积极开展学校科研论坛活动.园区教研室顾建元主任、区教研室特级教师孙春福老师、教研员宋大男老师先后应邀登上学校的科研论坛,来校为教师做关于有效教学的专题培训,为课题研究把脉会诊,也为全体教师充分实现有效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3.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运用能力.学校组织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系列培训活动及交互式智能平板培训,内容涉及《交互白版的教学应用探析》理论培训、基本操作演示、电子白板示范课展示三个方面;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电子白板的一些基本知识,有的教师更是大胆地尝试、不断地实践,将电子白板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拍成录像课参加市、省、国家级的整合课比赛.

4.制订发展规划,设计自身发展路径.人生因设计而精彩,科研因规划而提升发展.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精心填写“三年发放规划”,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起点,每学期结束时,根据每个人的成长规划,由教科室进行考核,在学期初全体教师大会上对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对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教师进行诫勉交流,帮助他们适时调整规划目标,教科室进行全方位的督促扶持.

(二)抓“两组”建设,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

Ⅰ.规范管理,确保“校本教研”的有序进行

1.建立学科备课组(教研组)组长选聘与培训机制

(1)学科备课组(教研组)组长的选聘强调综合素质.学校定期选聘学科备课组(教研组)组长.选聘组长既重视其教学教研业务能力,也强调思想作风与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组长专业管理、教学教研、培训等方面提高职能作用的发挥.

(2)强化学科备课组(教研组)组长的岗位培训与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每月开展备课组(教研组)组长培训,开展校际研讨交流等活动,提高备课组(教研组)组长综合素质,使之胜任工作,出色地当好领头羊.

2.建立学科备课工作保障制度

为加强对“两组”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学科备课工作从时间、人员、内容、场地等各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确保学科备课工作正常、有序、持久、有效地进行.

3.规范备课组活动内容和模式

为优化“两组”活动内涵,抓集体备课,做到有效、有收获,教导处对集体备课活动提出了规范化要求:集体备课采取坚持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教案和学案相结合;主备人说课和参备人研课相结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讨和交流.

4.落实学科备课组(教研组)工作的指导与监控

(1)加强校领导学科备课组基地建设.每个校领导负责一个备课组(教研组)作为自己的学科基地,定期下组参加、组织、指导备课活动.要全程参与教学教研过程,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推进,使备课组(教研组)建设更为规范,更有实效,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2)落实学科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调研制度.深入落实“五看”:看备课组(教研组)工作计划,看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全过程,看集体备课记录和备课笔记,看集体备课后的课堂教学,看课后的教学反思,并及时研究问题、分析问题.

Ⅱ.名师示范引领给力“两组”发展

在园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学校成立了“董劲名师工作室”“薛钰康名师工作室”,使名师带动全校教师的进步,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和骨干作用.学校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室规章制度,并开设了专题网站,及时上传团队活动动态、教研资源、团队成员的学习体会.语文组、物理组在两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领下,成为“两组”教改试点的先锋.在区内、市内、甚至是大市以外都留下了他们参与活动的足迹.

Ⅲ.深化“青蓝工程”,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根据各教研组青年教师分布比较多的特点,学校一方面帮助指导每个青年教师制定近三年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将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行政以及部分高级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命题、辅导等方面耐心传、帮、带.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三)抓课堂教学听课磨课,提高把握课堂教学能力水平

1.稳步推进学校“百节精品课堂”和有效教学论坛活动.每学期开学初由教务处根据各组报名,统筹安排,确定本学期的上课教师和上课内容.通过全员参与、上课教师陈述上课思路、同组点评、全员评价的活动方式,使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成为学校有效课堂展示靓丽的一景.学校在网站上专门开设精品课堂专栏,将开课教师的活动情况进行实时报道.

2.听课、开课常态化.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根据教务处的计划,每周都安排3—4节课,供全校教师自由选择听课.基本形成校内每天都有公开课,每天都有教师去听课,研究课堂教学已成为学校的一景.

(1)推门课.学校行政分文科、理科两组,定期不通知任课教师开展“推门课”,听完课后与上课教师立即进行评课、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示范课.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教学工作,构建高效课堂,学校定期安排市、区学科带头人在全校开设公开课,校长、主任带头上示范课.

(3)展示、汇报课.为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安排青年教师定期开设公开课,让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战中不断锤炼,从而提高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水平.

(4)同题异构课.名师工作室成员同时开课,董劲老师与郁红美老师同题开课.课后组织教研组进行集体研讨交流,通过同题课堂去引发感悟、领会、思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

3.“请进来”“走出去”观摩名师课堂.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在市教科院、市教育学会、园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今年学校承办了“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论坛暨课堂展示活动”,学校青年教师学习观摩了12节来自全省各大市名师的优质课,聆听了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省教研室朱芒芒主任、市教科院傅嘉德副院长、园区沈坚副局长的学术报告,了解了当下最前沿的课改信息.


(四)抓“三会”聚焦学生,拓展多样的有效教学路径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课前自己进行新的学习内容的预习,可以将不懂的问题记载下来,教师根据预习反馈情况,更能有的放矢地备课、上课.例如,语文组教师为学生量身制定了“三会”学习手册,包括现代文阅读卡、文言文阅读卡.

优化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课堂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自主作业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习惯,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家庭作业记载本,每天放学前,班长将家庭作业题目抄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将作业认真抄于家庭作业记载本上,回家对照记载本认真写作业.

(3)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寒暑检测和双休日,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大致的时间安排表.除了安排必要的休息活动以外,还应合理规划每天的学习时间,把制定的学习时间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间隙时间学习的习惯.学校制定了斜塘学校节检测日学生“三会”手册以及“三会”寒、暑检测作业.

(4)自主早读、自主管理作业的习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常规管理”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优化学风.

2.自主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必须通过评价和反馈得以体现,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同时养成良好的自主评价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及时地了解自己自主学习所达到的效果.如采用自评、自测等不同形式,我们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成功经验,找出不足;学生也可以请求他人帮助检查评价,真正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精编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让学生自觉、主动、探究地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

四、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关注自身发展——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

(1)通过课题研究(尤其是有效教研的落实),使得全体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全校教师一边学习理论,一边研讨探究,一边进行课堂实践、教改,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2)通过课题研究,也带动了教师自主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的积极性.其中数学组黄秋芳老师申报的《初中数学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被省陶行知研究会确定为重点课题;语文组金伟、郁红美老师《指导学生多元阅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历史组姚卫莲老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7项被市教育学会列为“十二五”课题或者被园区教研室立为微型课题.(3)通过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步伐.三年来有两位教师被评为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一位教师被评为园区学科带头人;六位教师被评为园区教学能手;四位教师被评为园区教坛新秀等其他称号.

2.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研究课堂——适合本校特点的有效教学初见端倪

(1)更多地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应该让大多数课堂都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活跃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跳动的思维.

(2)开始关注并实践有效的合作探究,课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走向深入,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逐步退出课堂.

(3)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使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延伸.节奏和容量不断放大.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走向多样性,“多鼓励,少批评”贯穿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的始终.所有这些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并将逐步形成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

3.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研究学生——“三会”学习指导让学生快乐成长

通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常规管理”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优化了学风.

(1)学生初步具备了立标自学的能力.通过教师预先布置学生预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记录.这样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现有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学习一个单元、章节之前能够根据教材先确定总体目标,用自己的能力吃透重点、找准难点,记下疑点,养成了在学习新内容前做好充分准备的习惯.

(2)学生具有较强的反馈矫正意识,并具备较强的矫正能力.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形式,结合教师的启发点拨或适当辅导提示,使学生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培养及时确立目标、修正和补充不足的能力.

(3)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比赛中硕果累累.近年来,在各级各类的体育、绘画、书法、航模、象棋、围棋和国家以及省市级比赛中捷报频传.

五、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1.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2.课题注重实施课堂有效学习操作策略的研究,但对如何评价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否高效的研究还很欠缺.

3.研究过程中关注教师过多,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

4.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价或课堂评价上,对教师能力的全面评价标准还没有研究出来,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使研究真正怎么写作于教学,对学校的工作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

5.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研究的方法不够多样,对生成性资源的捕捉还缺乏经验和方法;反思的落脚点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反思的层面,缺乏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全面反思.虽然一线教师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将教学现象、感受、方法进行总结、梳理并形成理论性研究的能力.

注:本课题系苏州市“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王欣源、金伟、陈玉兵、郁红美、王芳、黄爱娟、陆美英、张凯田.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