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校本状态的述评

点赞:3293 浏览:85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对校本研究当前的观念、管理、工作及学习状况进行了简单扼要的阐述,认为校本研究仍徘徊在最初的困惑里,仍没有走出先前的“初始状态”,其本质属性仍是理想主义、官本主义、个人主义及机械主义,没有实质性的改观.这种初始态是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官本与人本的背反、师本与生本的对立等原因造成的.为推进校本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提出了断“官本”之臂、养“人本”之根、助“教”“研”之乐的对策.

【关 键 词】当前;校本研究;初始态;述评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2-0079-03

毋庸置疑,少数学校利用校本研究这个形式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但不容乐观,许多学校的校本研究仍停留在初始状态.

一、校本研究初始态

1.观念初始态.众所周知,校本研究包括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这四个子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校本研究的工作模式.当初,我们对这个新概念不甚了解,误把校本教研当作新课程的全部,言新课程必言校本研究.但对它的理解仍停留在“想当然”的水平,思想观念没有多大的“改善”.例如,教研组先前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听听课、评评课,或写写论文、经验总结等,就以为是校本教研了;现在下学校看到的,仍是举行一两次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邀大家到一起随便议一议、随便评一评,校本教研就完成了.至于校本教研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规范地规划、组织、保障它,这些都懒得费神细想.

2.领导初始态.当前校本管理,仍是家长制、集权制,缺乏、宽松的研究氛围.从组织机构来看,学校领导因为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上级指任委派,造成管理层对新课改文化、校本研究等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动力.在这种僵化的体制内,学校管理层为了追求一定的眼前利益或表面的教育效果,不遵循教育规律,违背教育目的,片面追求校本研究的短视效应,忽视学校整体稳步推进的长远利益.可以说,现在的校本管理仍未脱胎换骨,仍未能全面准确理解校本研究的真髓,推行的仍是“人治”,而非人本管理.

3.教师初始态.校本研究能否取得成效,或是成效的大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主体参与的程度.如果说校本研究伊始,教师还抱有某种新鲜感的话,那现在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教师压根就没有那种“”了.环顾当下,校本研究的“形势”并不是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喜人和乐观,即使有的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许多方面是经不起推敲的,很难说是近期或短期的课程改革的业绩.

4.学生初始态.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渐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反观我们十来年的校本研究,学生仍是那个老样子:学得多,但不会用;学得死,用不活;特别是丧失对世界的那份好奇心,不善于质疑,不善于探究,更不善于合作,沉浸在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里,忘记了能力的建构和思维的创新.

二、初始态的本质属性剖析

1.超理想主义.新课改期望借用西方的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课程体系予以纠偏,期望用校本研究来平衡素质教育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关系,祈望学校借校本研究的渠道找到与素质教育、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模式,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份蓝图是美好的,这个心愿是善良的.然而,十来年的校本研究并没有像当初所预期的那样卓有成效,没有给学校及教师以改头换面的洗礼,学生也没有按我们预设的那样“重新做人”.明眼人应该看到,校本研究因为被赋予太多理想太多功利的成分,没有给教师一个明确无误的指向和标准,使得学校的校本研究最终陷入了一种随意论说的境地,让一线教师一脸茫然,无法具体操作.可以肯定地说,此次校本研究因为割裂社会与历史、现实与传统、人文与习惯,使得校本研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仍滞留在初始的理想中而茫茫不知所措.

2.纯官本主义.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的质量与效益,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可从校本研究兴起以来,众多学校领导视校本教研为教师和教研组的事,把“严格管理”当作治校方略,将手中的“权力”扩展到校本研究的各个层面.将校本研究当作自己的“政绩”或“面子工程”,片面追求某种利益或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容不得他人意见,缺乏氛围;教师对来自领导的“指示”,不管有理没理,“命令”下来就得无条件执行,叫教师折腾得不敢言语,使教师无法感受校本研究的自由和舒畅.正因为官本主义阉割了校本和人本,使得所谓的校本研究没有生机.

3.惟个人主义.在我们的调研中,看到很多教师的“行动研究”案例,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没有任何的区别,即便在教案后写有“教学反思”,大多是口水话,甚至是对教学内容的简要复述,敷衍上级检查,没有思想,没有深意,没有展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也不指向具体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不难发现,教研主体与教研行为是分离的,校本研究是形式的,是个人的.校本研究本应提倡全员参与,但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校本研究最多只是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个人行为”,并且其“研究”行为仍停留在个体针对自己教学问题进行浅表化的描述上,而广大教师则游离于校本研究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外,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彼此缺乏货真价实的讨论,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切磋.可以说,现在的校本研究仍是在狭隘经验里的单打独斗,仍是个人教学行为的孤军奋战.

4.轻学本思想.校本研究最致命的缺陷是:只关心教师如何“教”,没有把学生如何“学”摆在“教”的首位.说得浅显直白一点,就是搞一些教研活动,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落脚点也是“教”,以教本位思想统领教研活动,学本思想不见踪影.实际上,校本研究最应研究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怎样地“学”.由于“学”与“教”的倒挂,使校本研究没有真正体现“教”是为“学”怎么写作的主旨,使学生始终没有摆脱学得枯燥、学得死板、学得辛苦的窘境.毫无疑问,当前的校本研究只是对过去传统学习方式的包装,没有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三、积重难行的原因分析

对基础教育校本状态的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校本教研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理想与现实的隔膜.根据现有的文献状况,笔者认为,推行校本研究最大的困难之一在于:校本研究的理想观念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不难看到:新课程尽管推行十来年了,可全社会人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也好,家庭也好,教师也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一句话,都希望他们成为高科技人才,或领导人才.所以,留给校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成为科学家或领导人,仍是“学而优则仕”的嬗变.

再者,校本研究无视广大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及教师有限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既要是教育家,又要是课程论专家,倡议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走出教材.对教师不切实际的要求与期望,除了给教师困境与迷茫、压迫与束缚外,还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当领导不去分析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运行的客观规律,而是从“官僚”的主观愿望出发大谈校本研究时,教师只好让校本研究停留于主观意义的阐发和生命意义的呼吁里,校本研究不可避免地沦为一副空壳.


2.官本与人本的背反.“校本”最经典的解释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这就意味着校本研究的实践活动是以人本为基础的,追求学生、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换一句话说,离开了人本的校本研究,其研究就是一种变质的畸形研究,就背叛了校本研究的真义和宗旨.从这个前提出发,它要求校本研究的环境是宽松自由、极富人性的.而这个环境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校本的管理,来自于对师生人格的尊重和爱护.没有应有的和起码的尊重,就根本不要奢谈人本,自然也就不要妄谈校本.因此,和尊重,是校本管理的根本要义.然而,现在所看到的,恰恰是人本管理的缺失,是官本管理的滥觞.可以说,官本管理是校本研究内耗的真正根源.领导执行官本主义,强调制度的刚性和执行,而教师奉行草根主义,要求人格的平等,希望制度体现人性和、灵活和合理.在这种人本的背反下,校本研究要想顺利舒畅又富有成效的推进,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3.师本与生本的对立.师生本应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更不能是敌对的关系.师生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那样,甚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可是,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则不是这般理想和美妙,师生这两个“本”,本属于校本研究的两个主体,但因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个性心理等原因的差别,显示出两个“本”的不协调.导致校本研究成为两个“本”激烈博弈的牺牲品.如果说,校本管理的官本主义是教师懒得进行校本研究外伤的话,那么,学生漠视、顶撞老师则是挫伤教师校本研究积极性的内伤.

四、解决摆脱初始态的对策

为了不让它停留在有教不“研”、有研不“究”、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须做好如下工作:

1.断“官本”之臂.官本主义是校本研究的最大障碍,它的存在和盛行,就使人本主义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校本研究也势必步履蹒跚.由于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现在的校长负责制就成为官本主义的温床,使得“官本”拥有校本研究最终的决定权和否决权,从而挤压校本研究的理念和发展空间.那么如何消除官本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向教育负责人宣传新思想新理念,着力培养一批思想品德高尚、管理水平高超、个人素质良好的校长外,最主要的是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组织措施来约束.为此,应通过校内校外组织、机构和制度对校长的权力加以制衡,使其始终处于有关组织和全体员工的严格监督和制约之下,使其办学思想、行为符合新课程的规范.只有当校长的权力受到监督和规范后,官本主义才会退出教育教学的舞台,校本研究才会绽放出理性、创新之光.

2.养“人本”之根.校本研究的土壤在人本,人本土壤的质地如何,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的成长.因而,学校应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人本文化.

首先,树立人本的尊重性.校本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师生自由快乐地成长和发展.尊重,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校长若不采取人本管理,而是实行家长式的“管制”,势必会限制师生发展的空间,破坏和谐的根基.当今正进入“人与世界生存关系的自觉时代”,人与人之间力求和谐共存,不希望自己天天生活在“高压”、“威胁”、“不信任”之下.因而,尊重教师人格和个性,与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学校只有培植、生成了“尊重”的思想观念,校本研究才会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才会有彼此的信任,才会合作共事的愉快,让教师的自然生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得以突破和超越,否则,校本研究就难以破茧而出.

其次,促进人本的成长性.为解决校本研究的成长性和持续性,就得正视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培训和引领,增强教师研究的后劲.据此,学校要加大教师“师训”的力度,针对教师当今最缺什么,就给教师补给什么.例如,学校可以把专家请进来,听专家的理论讲座,或是参与专家主持的学术沙龙讨论,或是聆听专家的及时诊断,也可走出校门,参加课例、课案的研讨,学习相关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策划以及学科教研的方式方法等,帮助教师重构一系列正确有效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教学知识,提升他们勇于直面具体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探究水平.在学校内部,应制定校本研究的具体制度,经常组织校内同行,台上台下、课内课外磋商探讨,同时,加强区域性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只有让教师发展学校,学校才会有特色、有个性、上台阶.

再次,营造人本的朴实性.要想使校本研究实实在在,不光是一线教师多学习多进行行动研究,学校领导也应多加强理论学习,多深入一线,多了解校情、班情、学情,多与教师一起进行教育科研,力求掌握校本研究最新动态和实践中最具体的问题.领导与教师应经常做常态课的研究工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中肯、具体、贴切、独到的建议,使校本研究贴近教育教学的原生态.校本研究只有走进朴实,并从朴实中走出来,才会使校本研究避免误入“写椟还珠”的怪圈,才会洗去浮华,做得真实又扎实.第四,践行人本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毫无疑问,创新也应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校本研究以其校本性,为教师创造性地“教”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那么,如何体现创造性呢?主要应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运用创造理论,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大胆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建构创新学习的课堂模式,使新课程的理念得以在课堂上具体化、体验化和概括化.另一方面,则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体验的机会和空间,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努力让“教本”真正落实到“学本”上,让课堂活泼、开放、有效,使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使教师先前的“教案”变成学生的“学案”,课堂名副其实成为师生创造性“教”与“学”的主阵地.

3.助“教”“研”之乐.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学校应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营造“我存在,我学习,我快乐”的校风,让教师拥有校本研究的建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体验到“我的事我做主”的喜悦,使校本研究不再成为教师成长之痛,而成为教师乐“教”善“研”的生命方式;其次是采用模糊理论,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校本研究制度,以期通过“刚性”制度为教师“教”和“研”的行为划定一个边界,激励教师在制度的框架内探究创新,促进他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或学术型的教师,并让他们获得“研究”的满足感,以此而乐教不疲、乐研不止.

当校园内的师生获得他们生命成长的需要时,我们就可聆听校本研究拔节开花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