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点赞:14404 浏览:601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是对课程开发全过程的评价,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及过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对新开发出的课程做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并寻求改进课程的途径;二是对已实施完成的课程进行评价.其评价体系应包括过程评价、基本评价与高级评价三个层次.过程评价是课程开发工作全过程合法性和规范性的评价;基本评价是对课程目标支持基础的评价;高级评价是关于课程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评价.评价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映射出过程性、结果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 键 词:“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21-04

与普通课程的评价不同,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是指围绕课程开发全过程所开展的一系列评价活动,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课程质量评价要求.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课程质量评价领域中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得到公正、客观的课程质量评价结果.

构建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

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的主体对其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后果的反映,它主要通过主体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主观意向形式表现出来.职业教育课程有别于普通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学校教育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联系在一起,把学历教育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水平融入职业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的前导作用下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或技术培训或学徒学习,它是教育和培训两者的有机融合.

“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对新开发出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及过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做定量测量和定性描述,并寻求改进课程的途径.第二阶段是对已实施完成的课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课程实施对象的评价,如课程计划本身,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还包括课程活动的结果,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等.

“双证书”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是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的现怎么发表展观,它在追求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和学生(人)本位价值取向有机融合、多元共生的前提下,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此为基本价值观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开放性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因素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结果的影响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些因素对课程开发过程的影响不同,并且它们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和重组之中,由此使得在课程质量评价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及每一次循环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的性质会不同,即使是同一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在评价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评价体系必须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要能够实现在评价过程中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保证评价活动内容及时更新,做到每一次新的评价活动都能及时对信息和评价内容进行调整,使评价活动更具有价值.

(二)发展性

课程的怎么写作对象不是昨天的社会,而是未来的社会.因此,评价体系及指标既要反映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际状况,也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发展规律,更要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故评价体系要体现对课程前瞻性的评价,要体现对培养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者的评价,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向培养有技能、有责任感、有创造未来劳动世界能力的人才方向发展,而不能仅仅成为训练劳动“工具”的课程.

(三)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现代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各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目的的评价;两类方法还有互补性、可转化性和互检性.量化评价可以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然后从数量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具有标准化程序,是自上而下、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适用于具有数量关系资料的收集,用于简单、单纯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最为有效.质性评价是以过程为取向的,它认为“事实”是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互动中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的,适用于收集描述性资料.因此,两种评价方法的结合有助于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强调过程性

强调过程性评价,就是在课程质量评价时不仅仅看课程开发完成后的成果,还要从目标、条件、过程、质量一体化的高度,审视课程开发的整个工作过程是否科学、合理、严谨.特别是要对一些过程性的工作和不直接产生课程结果的活动进行认真评价.例如,一要评价课程开发主体是否涵盖了课程专家、内容专家、实践专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等课程利益相关方;各主体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他们各自做了哪些工作等.二要评价课程开发工作的过程性成果,即各工作阶段所产生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三要评价是否完成了必要的工作活动,如是否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是否有国家职业标准分析活动等.

课程质量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范围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决策过程,教育管理者、关注课程的社会团体、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因此,课程评价的主体也应与开发主体保持一致,呈现多元性.多元性评价主体代表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不同角度关注着课程,因此,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课程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主体带有自身价值倾向的评价结果,要通过各主体之间的交流、磋商才能形成共识,得出对课程客观的、令人信服的评价.

此外,还应增加与课程质量评价主体均无利益关系的专家做为独立评价者.独立专家的选择标准是既熟悉企业用人要求,又了解课程内容,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能做到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高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评价.这样得出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二)主要评价主体的职责

教育管理者的职责教育管理者是指学校内及校外的教育领导者.教育管理者具有掌握信息多,对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比较深入,掌握校内外课程资源信息以及便于协调课程需求资源等优势.因此,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审查课程是否具有正确的课程观,价值取向是否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相一致,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对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教学资源准备的充分性、教师及学生能力对课程适应性、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预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教师的职责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熟悉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兴趣所在,对学生的文化背景、能力倾向等有较全面的了解,故在课程评价中主要负责以下工作:课程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课程内容选择是否全面,能否涵盖课程目标的要求;所包含知识是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应,是否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是否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学时间有无冗余,课程预期效果是否合理等.

行业企业专家的职责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质量的评价代表了社会阶层对课程的看法.他们对行业领域所需要的技能最熟悉,因而最有发言权.其主要任务是:从生产实践需要的角度评价课程培养的能力层次是否能够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水平;课程选择的能力培养项目是否符合岗位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是否一致等.

“双证书”课程开发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职责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最关注职业教育课程的社会团体之一.他们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鉴定课程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否覆盖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技能项目及目标是否达到标准;教学设施和条件是否满足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和鉴定程序和形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独立评价专家的职责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是逐步向相似度检测化教育评价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也应以这种新思路选择独立评价专家.独立评价专家有两个任务:一是从第三方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课程质量,得出自己的评价结论,提供给课程各利益相关方;二是要搜集、整理各课程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并对这些评价结果进行评价,以帮助各评价主体深化对课程质量的认知.

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没有哪一方能够成为评价结果的决定性力量.课程价值的人文精神追求决定了各主体在评价中的工作职责一定是相互交叉的,评价内容有一部分一定是重叠的.因此,各评价主体之间的协调、交流和磋商是必须完成的共同任务,这是各主体的共同职责.

质量评价体系结构模型

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覆盖课程开发全过程为基本要求,以优质、高效、低投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高追求.在功能设计上要满足:能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物”的评价,如对课程设计的相关因素――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等;能够进行对“人”的评价,如对课程实施的相关因素――教师或学生的评价等;能够依据一定标准对特定活动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如对课程开发工作过程以及实施结果的评价等.在评价层次上,设计为过程评价、基础评价和高级评价,其结构如图1所示.

过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开发工作全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它通过对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的控制,达到保障课程质量的目的.基础评价是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基础进行的评价,是课程能否进入实施阶段的决定性评价,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课程预设的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知识选择、排序、组织是否符合职业工作体系要求等;第二部分是以预期的课程实施过程为中心的课程实施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符合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是否能够满足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经验是否足以支持课程顺利完成等;第三部分是以预期的课程实施结果为中心的课程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具有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这三个部分在支持课程目标这一共同任务下,既独立又有交叉,各指标之间按照既定的逻辑联系,在课程系统内部进行循环交融,在评价进入高级层面时,三个部分融合为一体.

高级评价是在基础评价达到标准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效率、课程成本以及课程管理等进行的综合评价,它是对课程方案的技术性、经济性、可行性等的全方位评价,反映了课程方案的性能优劣.该层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所用时间、所需人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课程实施成本等是否达到最优化,课程文件的质量和齐全性等.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是评价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一套良好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必须具有特定性(能反映课程的特质)、有效性(能测出想要的东西)、可靠性(具有统计上的信度与效度)、比较性(能用来比较不同课程或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可行性(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指标值)与简明性(容易为人了解)等六大特征.分析确定指标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描述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外观表现,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一属性的现象性外观表现确定为评价指标.第二,对于抽象的、不便于直接测量的内容,找出事物变化后的效应,把这种效应分解为指标.第三,将与被评价内容相联系的其他因素作为映射,确定该映射为评价指标.比如,教学质量的映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因素,将这些方面列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后即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判断.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和教育性双面属性,它要求指标体系应能够映射出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体现在:(1)具有全面考评课程开发过程规范性、完整性的指标或内容;(2)注重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和人的发展的评价;(3)具有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程度评价指标或内容;(4)具有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知识排序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符合程度,教学设计与职业工作过程相符性,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知识和技能形式的匹配度,课程实施保证措施的有效性等内容的评价能力;(5)能够评价课程实施的经济性,比较课程投入产出的效益和课程实施产生的各项成本;(6)注重课程质量的社会评价,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纳入评价主体.

表1是用于制造技术类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实例.由表可知,一级指标为宏观的过程性指标,包括前期工作、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设计、工作规范性四个方面;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用于从不同角度对宏观性工作进行评价;指标是具体的检测点.

总之,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实现对课程开发全过程的评价,能够体现出结果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评价要求.在功能上,要能够实现对课程相关“物”和“人”的评价以及特定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评价,体现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