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点赞:30767 浏览:1428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是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关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等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二、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等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浅探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