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

点赞:32441 浏览:14733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成人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提升成人基本素养和通用能力,抵御职业风险,增强就业竞争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也是成人高等院校突破发展瓶颈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当前,成人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滞后于成人教育发展.台州电大从2010年秋季开始进行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通过“整合资源、多元教学”建构成人通识课教学新模式,实践探索新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支持与放大效应发挥,并进行深刻反思,努力促进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创新社会管理;成人通识课;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4—0058—05

一、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的背景与目的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公民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创新社会管理成效.成人教育“以个人的发展与完善、适应社会变化、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重任”[1],在创新社会管理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识教育是近代西方大学普遍推崇的教育方略和教育思想,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要素的教育”[2],是“人人必须接受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3],是为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专业”的合理知识结构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全人”教育.相对于“有用有所难用”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无用无所不用”,是高等教育“培养人”的使命所在.在成人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提升成人基本素养和通用能力,抵御职业风险,增强就业竞争力,是教育目标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也是成人高等院校突破发展瓶颈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社会管理背景下成人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通识教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通识教育在西方各国研究和实践较早,被许多学者广泛地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北欧各国有专门的成人通识教育机构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内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据1994年以来中国知网数据统计显示,1994—2000年间理论界对通识教育关注较少,2000年发文数量有所增加,2003年发文数量相对大幅上升,每年发文数量在40篇左右[4],普通高校2006年前后开始普遍关注和重视全日制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当前,国内成人通识教育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只有少量成人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散见于各种刊物,所实施的通识教育处于专业教育的点缀或装饰阶段,已有实践甚至未触及通识教育的根本精神,成人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滞后于成人教育发展.

成人教育的龙头学校——电大为提高成人开放教育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满足更多学生兴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2009年秋季开放教育本、专科教学计划中首次设置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技术、个人发展与兴趣等四大类共80门通识课程目录,由各省级电大自主选择课程并负责课程资源建设.台州电大隶属的省级电大——浙江电大从本、专科80门课程中选取并建设了20门课程供全省电大系统各级学校自主选课.开放教育通识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理念认识和理论研究相对缺失,课程资源比较缺乏,部分师生不够重视,有的粗浅理解为是在原来教学模块中另选一门选修课而已,甚至有“2个学分随便应付”的心态.理念上的认识不足和科学理论指导的缺乏使教学实践中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和被动性时有发生.为使全校开放教育学生能学、可学、乐学通识课程,探寻成人通识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向通识教育目标迈进,台州电大在2010年秋季开始把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列为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成立教改项目小组,探索构建成人通识课的教学新模式.

二、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

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一)调研论证,明晰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理念与目标

台州电大教改项目团队成员查阅大量国内外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西方国家和我国台湾的成人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了解国内各级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现状,并就本校全体开放教育学生的通识课学习意愿与要求进行问卷调查和代表座谈.根据调研论证和开放教育学生现实需要进行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以“人人能学,人人可学,人人乐学”为导向,让学生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和训练,使其具有“可以发掘更多知识的能力,具备可迁移的跨学科的适应能力”[5],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整合资源、多元教学,建构通识课教学新模式

1.“整合资源”主要表现为“课程开设统筹,教学师资共享,教学怎么写作协作”

依据通识课教育本质和学生规模,为优化教学,学校通识课程开设本、专科两个层次,学生选修课程时只分层次、不分专业.打通不同专业通道,即同一层次选修学分的课程不受专业限制,每学期为要修学分的同一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统一开设课程,具体课程选择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统筹安排,每个层次在省电大提供的10门通识课程中按需选择课程.教学根据课程特点从全校师资中择优安排,有些课程聘请校外优秀师资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怎么写作协作是教学、教务、学生管理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为通识课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支持怎么写作.

2.“多元教学”即采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考察+学习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

一是专题讲座,普及、激趣.由于开放教育学生面授学习时间有限,而且通识课选修人数较多,精彩的讲座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知识传递和兴趣激发的最佳效果.教改项目团队深入研究,精心策划课程讲座的选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听讲人员积极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单门课程在讲座内容设计上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并往系列主题纵深拓展.如《地域文化》课程系列讲座之一的主题是“浙江地域文化入门——从我们百代之前的祖先谈起”,即以浙江良渚文化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文化源头的好奇;《地域文化》课程系列讲座之二的主题是《台州文化漫谈》,则侧重对台州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本土名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课程综合选择上力求统筹兼顾:既关注社会热点,如2011年春季《经济学与生活》课程讲座主题是“通货膨胀!政府怎么办——通货膨胀的影响及货币政策”,2011年秋季《实用法律基础》课程开讲“婚姻财产漫谈”;又聚焦日常生活,如《科学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个人理财初探》、《如何爱孩子》等主题;还考虑个人发展与兴趣,如《社交礼仪》、《领导科学与艺术》、《演讲与口才》.精心选择主讲人,要求知识与口才并重,专业与普及兼顾,避免学究式的高深知识介绍,代之以主讲者的深入浅出及风趣幽默的个人魅力,让讲座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二是社会实践考察,体验、反省.社会实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处实地的考察,体悟山水人文精神,反省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改善品质.一个主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包含其中.如《地域文化》课程实践考察活动设计的“走近佛国仙山,探访诗踪道源——天台山文化实践考察”,重在探寻台州文化中的佛道渊源;设计的“千年府治,文物日常——临海古城文化实践考察”,重在体验文化在当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了解台州文脉的绵延.实践考察时除了课程责任老师和旅游、中文等专业教师随队指导,还特邀当地有名望的地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实地讲解介绍,以期更好地深入理解文化的精髓.


三是学习辅导,系统、深化.每门通识课程除讲座外均安排适量面授辅导课,为学生构建系统课程知识,为自学解疑答惑,指导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测试.另一方面安排远程教学辅导,由课程责任教师通过电大在线和群及微博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日常答疑和自学指导怎么写作.

(三)团队攻坚、整体运作,构建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保障体系

1.组建教改项目研究和管理团队

团队以教改项目小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构成,分别是主管教学副校长、学校教务处长和开放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科长、课程骨干教师等.他们长期从事开放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对开放教育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成人通识课程教学研究充满热情.合理的研究和管理团队结构不仅保障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科学性,也为教学模式改革实践顺利推行提供了组织保障.教改研究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对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坚持每学期对开放教育学生、课程责任教师、外聘专家、管理人员及班主任进行调查,收集反馈,在每学期通识课程教学结束后总结经验并进行新一学期的选课、选师及主题讲座、社会实践考察等有关工作的安排部署.

2.组建教改项目执行团队

通识课程开设统筹安排后采用多元化教学,选修学分的人数较多,加上又倡导不修学分学生跨专业、跨层次参加每学期通识课的学习,使得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考察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的艰巨性尤为突出.为保障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顺利推行,组建了项目执行团队,以教学科、教务科、学生科负责人和课程责任教师、班主任构成.具体执行工作由教学科牵头负责,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具体课程,其他人员负责执行性事务,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为集聚讲座和参加实践活动的人气,每学期第一次通识课讲座前都专门召开团队成员会议,要求精心安排、多管齐下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如张贴讲座宣传海报;通过班级群、群发短信、等通知;社会实践考察则在主题设计、任务布置、指导人员配备、学生组织、交通怎么写作等各方面都详细地计划和安排.

3.制定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制度规范

2011春季学期结束前,教改项目研究和管理团队根据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实际情况和调研、座谈反馈结果,对课程的开设、教学和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制定了《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程开设及其管理办法(试行)》,较详细的规定了课程开设方式与流程、课程讲座和实践考察的组织实施、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等,使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步入初步规范化阶段.2012秋季学期,在总结4个学期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制定了《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程开设及其管理办法》,对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进行了更加全面和具体规定,执行性更强,使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进入规范化阶段.

(四)优化师资、拓展资源,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可持续性

为优化师资结构,针对课程特点首先对校内优秀师资进行专业摸底;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找寻与课程相关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人士以及职业经理人的信息并建立联系;三是要求课程责任教师随堂听课观摩学习,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截至目前,针对现有课程建立了备案登记在册的校内外近40人的优秀师资库.

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注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拓展和丰富通识课程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对每门课程的讲座和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分步推行,每次讲座与实践活动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又是课程系列主题的一部分.每次讲座和实践活动都安排专人全程录像,并刻制成光盘收集归档和上传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积累和拓展课程学习资源.此外,鼓励课程责任教师自建和参加省级电大课程资源建设.

(五)营造氛围、创设条件,发挥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放大效应

讲座现场悬挂主题横幅,讲座和实践活动现场摄像与全程录像,学校或学院领导主持讲座并参加听讲,全体选课班级专职班主任随堂听讲,任课教师参与听讲,教改项目小组成员与开放教育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

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要求在通识课程面授、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全校开放教育学生都不开设其他课程,动员和鼓励不修学分的学生参加学习.同时在“台州电大在线”平台专门开设了“通识课程与讲座”专栏,及时将讲座和实践考察活动视频上传,供学生随时点播学习与观看.按照每学期2-3门课程计算,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两年半的时间除了要求必选一门通识课程外,还有机会选听10余门不同课程的专题讲座和参与多次社会实践活动.

三、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

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果与反思

教学模式突出特色、彰显文化,向着通识教育目标迈进

打通专业通道,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现实需要有所取舍选择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拓展学习资源提供等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精彩的主题讲座和亲临其境的实地考察交流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课程的热情倍增,在全体开放教育学生中产生了鲶鱼效应,由不参加到开始参加,由一次到多次,不能参加面授和实践活动的到电大在线平台参与视频点播学习也变得积极了.近4个学期学生参加讲座签到、参与实践考察和视频点击等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听讲座到课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改革初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超过50%,远超此前作为一门普通选修课程时30%左右的到课率,位居开放教育所有面授课到课率前列;视频点击率呈倍增趋势;参加实践考察人数成倍增长,详细数据见表1.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而且发挥了实体校园和远程网络校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开放教育学生讲座文化正在形成,通识课教学的正能量效应不断放大,向着通识教育目标迈进.(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果具有应用推广和共享价值

为了解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果的应用价值,在每次通识课讲座、实践考察结束后及学期末三个时间段,向学生发放“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满意度评价表”,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随着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探索的持续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认可.按照满分5分计分,评分在2分以下的只占10%左右,评分在4分及以上的超过70%(见表2).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可为其他基层电大通识课教学以启示和借鉴,从而共同推动开放教育通识课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通识课课程资源可以共享,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通识课程学习资源.此外,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可为探索其他课程模块的教学改革提供启发,使开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

(三)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发展

一方面,教改促科研、科研为教改怎么写作.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提供对策,促使教改研究人员不断主动学习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研究过程促进教学、研究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断产生新的研究启示,发展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个人整体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在近两年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教改项目小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为教学模式实践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研究成果见表3.

成人通识教育目标实现需要顶层设计与微观创新共同推进

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容易的,但最终在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上“落地”,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当前台州电大在通识课教学模式持续改革实践中面临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针对课程讲座的选题、选师和听讲与实践考察的宣传、组织等工作任务量大,学习形式多元化和有效性需要持续探索改进;二是通识课程选择系统性与全面性和学习资源的缺乏以及成人通识课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指导的缺失.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顶层设计和微观创新的共同推进.(电大)“金字塔型”办学网络框架中,基层电大本身没有课程设置权限,也不具备课程体系设计、开发和建设系列课程资源的条件,理论研究力量更是缺乏.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地市级和县级的基层电大,是直接为学生提供教学和辅导怎么写作的教学实践实施者,更多的是承担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职责.基于此,上述第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基层电大积极进行通识课教学的微观创新实践,共享创新成果.上述第二个问题解决则需要开放大学系统的顶层设计,也就是需要省级电大和电大重视成人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与推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规划和课程资源建设.台湾空中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台湾通识教育学会、英国开放大学、北欧各国的成人通识教育机构等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上级电大顶层设计和基层电大微观创新的共同推进是成人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