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高一物理

点赞:9634 浏览:422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特别是高一物理力学中有关运动、力等概念和规律,是后续的热学、电学、光学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能否学好高一物理直接影响到该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高一物理教学在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怎样教好高一物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物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三、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做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考试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四、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并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让学生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而掌握它.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再次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

六、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责任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