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点赞:5534 浏览:192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从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类.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20世纪60年代末,理论界开始建立并发展起专门的自组织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Theory)和超循环理论(Supercircle)等组成.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自组织系统(如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等)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及系统要素是如何自动地实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迁移,当前自组织理论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自组织理论角度来看,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系统的子系统,其形成与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的指令,而是具有很强的内在生成性,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性.因此,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学校德育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学校德育效益和强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性

系统是否具有自组织特性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决定的.自组织系统(SeIf.anizingSystems)是能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其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耗散结构论的创立者普里戈金认为,自组织发生的条件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即自组织运动只有在一种开放的、依靠能量耗散和不断的输入输出作用而建立起来的非线性系统中才能发生和进行,并通过涨落而维持有序.因此,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构成了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性.

自组织理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德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一,开放性.自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让来自外界的负熵流大于系统内部由于运动而产生的熵,从而使系统总熵的变化为负,系统才能出现有序化进程,并最终产生一个活的有序结构.第二,非线性.由于自组织系统是开放的,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着变动关系和变量关系,是非线性与多个子系统结合,是多种非线性作用整合后的整体效应.系统的“S-R”模式不是简单线性的,对于一个外部输入的特定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相干效应,使线性叠加失效,要素丧失独立性,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式在大范围内协同运动,使系统走向有序.非线性是自组织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决定因素.第三,远离平衡态的属性.当系统在平衡态或衡态,系统的演化将朝向某个定态,而不可能形成动态的有序的结构,最后即可能走向“死寂”.而在系统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利用系统的非线性机制,使相互对立的对象参加到协同的集体运动中,各个子系统才有可能向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化,系统会越来越复杂而有序,越来越有功能.第四,涨落现象.涨落是指系统在某一时刻对平均值的偏离,它既是对处于平衡态上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平衡态上的动力.没有涨落的存在,系统就不会偏离原来稳定的状态,实现新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涨落只有在非线性系统中,达到某种临界值,并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获得新的稳定,通过涨落达到新的有序.这也是自组织系统在环境和运动中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由于系统存在边界限定和对外交流两个条件,所以在演进中形成宏观相对确定、微观较为随机的特点,使得系统处于变化状态,变化的叠加和崩塌形成涨落,进一步促进系统的演化.

二、学校德育的自组织特点

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学校德育的特点,可对学校德育的自组织特性做简要的分析.

(一)学校德育系统具有开放性.学校德育学校和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十分强调实践性和社会性,它不是学校以一己之力,关起门来就可以做好的事情,而是必须和社会大系统进行不停的知识、信息、资源、活动等方面的交换,“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德育的目的,又在于通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怎么写作人民、奉献社会.因此,开放性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在的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系统的显著特点.

(二)学校德育具有非线性.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媒体资讯、学生自身个体等多种因素往往是交互影响、缠绕作用,甚至有时可能就是师长或同学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给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多因、多元、多维的非线性特点在学校德育中是非常明显的.

(三)学校德育具有远离平衡的特点.学校的德育,必须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必须保持“差异性策略”,避免千篇一律、死板沉闷的定向稳定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德育自身发展和工作效益的提高.同时,由于学校德育系统构成的复杂,不同的个体或团体在组织中总是存在客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偏离平均值,使组织远离平衡状态.

(四)学校德育中存在明显涨落现象.学校德育虽然有特定的标准、规范和运行机制,但是由于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必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比如教育政策变化、重大社会事件、学生身心变化、家庭变故等等.这些变动的“干扰”因素必然会对学校德育的实施产生影响,使其偏离原定的运行轨道,出现涨落现象.

三、自组织理论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自组织理论最初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其在社会科学,尤其是学校德育这类特殊性较强的领域虽然具有很大的工具效用,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就学校德育而言,有两点是应用自组织理论时应注意的:一是德育或教育,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怎么写作的,具有强烈的教育性指导性;二是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在心智甚至身体等方面尚未发展成熟的人,其在自主自动的能力方面并不完全具备.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加于适当的控制和引导.因此,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自组织具有一定他组织的特性,把握了这些特点,自组织理论才能在学校德育中更好的加于应用.(一)建立完善学校德育耗散结构系统,实行开放型德育.学校德育系统,只有具有耗散结构,不断的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是活的、有生机的系统,才是有运动和发展希望的系统.因此,学校德育要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增加负熵.这要求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家校社”相结合的整体式网络化工作体系,行动共进,资源共享,充分合作;另一方面,要主动的“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真正的获得思想品德的教育和情操修养的陶冶.

(二)利用远离平衡和非线性原理,激活内部德育管理.在学校德育的内部管理上,要充分利用远离平衡和非线性的原理,使内部充满活力.首先,在德育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等方面,要尽可能的创新和异质;在奖励、分配等激励制度上,也应打破平均主义.这样使系统保持一种动态的远离平衡的状态,避免管理陷入僵化.其次,应突破固化的“校-科(室)-班-生”

的行政层级,并利用网络、社团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非正式组织形式,加强个体同各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非线互作用,利用这种非线性机制增强内部联系,更好实现德育目标.

(三)利用涨落与失稳原理,使学校德育实现动态有序.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动力机制,通过涨落,使系统脱离原来的不稳定平衡态,这些非平衡和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涨落被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发生突变,系统得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低级向高级有序进化.它包括临界演化、间断演化、渐进演化三个路径.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应正确识别和积极利用涨落现象,在德育常规中实行渐进演化,在主题活动中实行间断演化,在整体态势上把握临界演化,并通过此,使学校德育向动态、有序的高品质方向进步.

(四)利用协同和竞争的原理,促进学校德育自我发展.自组织的协同动力学方法论认为,自组织系统须激励竞争,又提倡合作,以形成与竞争相抗衡的必要的张力,同时要注意序参量的支配不能采取被组织方式进行,应是按照体系的自组织过程在序参量支配的规律下组织系统的动力学过程.

正如协同学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指出的,种种系统“都以其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又一方面通过合作,间接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在学校德育中,生生、师师、班班、校校等不同层次的个体和系统之间,都交互多维的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有充分的调动竞争,强化合作,才能使整个德育系统在自我发展的演进中更有活力更具效能.

总之,自组织理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仔细的加于探究,并结合工作实际运用,以有力的推进学校德育不断向高效益高品质方向前进.

(作者系成都市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校:末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