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点赞:9182 浏览:344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送走了上一届高三,也结束了旧教材的教学,接触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人民版历史教材.虽然以前对素质教育和新教材也有所了解,但这次作为教师真正的亲密接触后,感触颇多.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为基层教师的我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难看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全个性心理结构,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其个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二、对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要批判地继承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很多消极影响,虽然现在倡导素质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并非一无是处,在深化课堂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方面仍可以批判的借鉴,如:

1、历史教学中不能因为提倡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反之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很多学校搞周周考、月月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这是没有必要的,在考试方面减少考试次数,保证考试质量.

3、放弃“题海战术”,提倡“精练、高效”地练习,强调对每一节知识的过手训练.

4、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强调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全面综合的评价.

三、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真正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新课程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引导学生轻松愉悦的气氛思考和学习.

如:在学习“卓尔不群的雅典”时,设置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学生切身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认识到改革的进步性,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究中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成为平等的交流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当然,由于学生的思维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差的表现,而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得当的表现.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错”、“能”“不能”的结论,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切实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之间又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一样,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调整教学内容,紧扣“热点问题”

新的高考考纲改变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提出了“以纲为纲,一纲多本”的原则,这个纲是考纲,本是教材.考试要求由记忆型考试变为能力型考试.以重庆为例,就存在着三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多样化,而考试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地位作用的下降,与之相应的就是教参、资料地位作用的上升.以人民版新教材为例,和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大量图片材料、历史故事、问题思考等,说明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面更加丰富,容量更大,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去参考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材为中心,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怎么写作,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参考的观点.

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我在讲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一专题的时候,就结合到近两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对钓鱼岛问题及台湾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梳理,更延伸到让学生体会“弱国无外交”.这样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愉悦中掌握历史知识.

(三)重视与历史相关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以我校为例,在我校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开设了校本课程.我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我国的历史人物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向学校申报了一门校本课程——“中国古代历史名人评说”,就解决两个问题:“请你告诉我中国古代的历史名人中你最崇敬谁?”、“你为什么崇敬他?”.围绕这些历史名人开展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查阅历史资料,开展读书活动等等.课外活动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如何完成任务作了一般性指导,最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总之,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立体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因笔者短短几言就能过做好.以上只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新课改精神,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基础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