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趣味组织

点赞:23357 浏览:1067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有其独特的架构方式,严谨而不呆板,有意更要有趣.如何提升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文章试图例举几个经典的成语小故事,通过解析故事中蕴含的计谋策略,借鉴运用至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上,以此来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拓宽幼儿视野,达到萌发幼儿探索兴趣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策略;成语故事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61-04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一种启蒙教育,它重在启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需采用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方法来教学上的重难点,达成目标,避免说教.本文试图例举几个经典的成语小故事,通过解析故事中蕴含的计谋策略,迁移至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方法上,以此来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我们跟孩子的相处没有所谓的暗算,引用这个成语主要是“借箭”二字实在太精华.对于科学活动来说,脱离幼儿经验的内容是没有办法深入开展的,因此,我们的科学活动首先要借鉴幼儿的经验,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将孩子们的兴趣点挖掘出来,借用到科学活动的内容中去.

1.借孩子的慧眼

“蹲下来与幼儿对话”,这句话的含义究竟在哪?一方面,要求教师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以此来对待孩子的世界.另一方面,教师也只有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的兴趣源于他的所见所得,大千世界的美妙在其眼中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光彩.只有跟随孩子的眼光,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才能真正实施一个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科学活动“愤怒的小鸟”

班内的孩子对电脑游戏都非常精通,他们尤其喜爱玩“愤怒的小鸟”.许多孩子甚至写了弹弓来玩这个游戏.见班内的孩子都喜欢,老师就思考:弹弓的游戏为什么那么吸引孩子?孩子的游戏热点在哪里?能否从弹力这个角度设计一个科学活动?

新设计的科学活动果然非常受孩子欢迎,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了射程的远近与皮筋的弹性有关.同时,由于这个活动产生于孩子的已有经验,他们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还有着深层次的游戏需要:如何瞄准物体.这就牵涉到弹弓的角度问题.最后,老师组织有成功实践的孩子分享经验,使所有孩子掌握了窍门,也获得了通往科学探索之门的一把钥匙.

这个案例中,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决定教师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以和孩子一起玩为抓手,以孩子的游戏焦点为探索目标,通过孩子间互助式的学习充分分享了活动经验,最终完成科学实践的探索.

2.借孩子的妙语

科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及判断能力,即孩子的回应是否是你需要的,孩子的活动进度是否在预定轨迹之中,是否需要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来调整活动进程.因此,孩子的话就成了老师需要的“箭”.顺应目标要求的,拿来就用.违背目标要求的,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

案例: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钟”

老师在教室内布置了一个钟的展区,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钟,老师组织幼儿从钟的外形、构造进行了探索,最后孩子们就钟的动力把钟分为电子钟和机械钟,就钟的摆放位置把钟分为座钟和挂钟.这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了疑义,“老师,我家的钟是石英钟.”其他孩子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哪有石英钟啊?”“石头做的钟?”

见此情况,老师马上从网上搜了石英钟的图片和相关信息与孩子们分享.可是,由于老师现场的调查并没能很好地解决孩子的疑问,石英钟的发展轨迹相当复杂,运动原理也很多样化,因此,老师虽没能及时解决孩子的疑问,可孩子们的兴趣却转移到了动力学上.下一个科学活动“力”就应运而生了.

这个案例中,孩子的反应其实是有违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它中断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可是老师灵活地维持了孩子的探索兴趣.科学活动重在启发幼儿的兴趣,知识性的认知活动是为了萌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它更多地是一种途径,而并非唯一目标.因此,科学活动的组织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及时回应,以平等互助的方式及时顺应孩子的需求,带领孩子感受科学活动探索的乐趣,真正激发其探究.

3.借孩子的操作

科学活动讲究的是探索,幼儿在不同的探索中获得认知,得到提升.因此,幼儿的自主探索是科学活动的重头.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在探索中获得直接经验,而不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操作要求会有其各自的思考及表达,体现在操作上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这时,孩子的操作就是我们手中的箭.

案例:科学活动“火”

老师组织幼儿认识火的特性,孩子围成小组,近距离地观察火苗的形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可以让火快速熄灭.孩子们对于这个环节非常感兴趣,吹的、扇的、用抹布盖的、用水泼的等各种方法应运而生.老师看此情况非常着急,因为她发现有些方法是不科学的.这时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制止错误的操作,请孩子去用另外的方法实验.在接下来的方法交流中,老师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出现所谓的错误操作以及不良现象.

“试误”是科学活动的一个特点,在错误的操作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因此,教师不可只考虑活动流程而不关注孩子的真正操作.如何处理好孩子的操作?

(1)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操作,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尝试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2)丰富科学活动的设计流程,鼓励幼儿走向猜想—验证的过程,在实践中总结,提升逻辑思维能力.(3)观察幼儿的操作,在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独立操作,尊重孩子的操作意愿,不随加干涉.

二、隔岸观火

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但孩子的一举一动我们要密切观察,尤其是我们老师往往因为过于关心个别孩子的操作而忽视了对全局的把握.操作活动是科学活动的基本,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只有在与材料充分互动中才能完成逻辑思维的建构.那如何才能做到“隔岸观火”呢?

1.隔岸不离岸

师幼交往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恰当的师幼关系,师生关系亲密但不亲昵.老师要培养孩子独立操作的能力,但不代表老师就可以做甩手掌柜,恰当地建立一座桥梁,老师不失时机地在桥头两端来往,当孩子有困难时,离孩子近一些,给予一些方法、材料、心理上的支持,帮助其更顺利地操作;当孩子能够驾驭活动时,老师应站在桥对面等着孩子们自己走过来,帮助其养成独立思维的能力.

案例:科学活动“让乒乓球站起来”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辅助材料:透明胶、纸、橡皮泥、木头积木、纸杯、盒子等孩子们拿各种材料进行尝试,他们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用橡皮泥固定乒乓球的、有用纸盒装球的等玲玲尝试用纸来固定,她先把纸平铺在桌上,把球放上去,失败了;她又把纸包住球,还是失败了.玲玲的眼光开始寻找帮助,她观察其他小朋友的操作,却发现没有孩子用纸来操作.这时,老师巡视看到玲玲的困难,连忙走过去.老师默默地走过去,摸摸玲玲的头,说:“我来试试看吧.”说完,老师把纸揉成一团,玲玲见状,连忙重新去拿了张纸,按照老师的方法试了,接下来老师说:“下面的你自己想办法好吗?”玲玲接下来就用这张有折痕的纸尝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有两点是做得非常好的:

(1)及时介入:教师的巡回指导在教案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真正落实到具体活动的组织上,确实有许多教师做得是不够好的,他们的巡视往往显得很随性,漫无目的地游走.此案例中的教师在巡视中牢牢锁定了幼儿的操作,关注到了孩子的操作困难,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帮助.

(2)及时退出:教师在给予恰当的帮助后马上离开,而不是从头到尾帮助孩子完成操作,这有两个好处,首先,孩子能够有机会进行独立的操作,保留了孩子的操作机会;其次,教师把更多的有益辅导留给需要帮助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关注全体幼儿.

2.观火不关火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学习方式,他们的注意力较成人更容易分散,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度也容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活动操作,教师可以辅导,可以旁观,可以周转协调,可以平行操作,但当遇到孩子对于活动有退缩或是兴趣点降低时,教师需要尝试用一些方法去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以此引导孩子回到学习中.

案例:科学活动“动力小艇”

新教师模仿市内的优秀公开课活动,教案、主要指导语完全一样,可是教师却发现,孩子的兴趣始终不高,尤其从活动开始环节材料的探索上出现难点之后就丧失了对活动的探索兴趣,只专注于玩水.见此情况,新教师非常着急,却无济于事,一个原本非常优秀的活动,最后草草收场.

思考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没有及时预估孩子的操作难点.每个孩子的水平不一样,因此教师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及时设想难点及解决方法,才能在活动组织上不显得慌乱.

(2)不会观察.观察孩子的操作重点是要寻找到孩子遇到困难的原因;发现孩子有困难,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是因为没有找到困难的源头.这时,教师的探寻方向要注意多方向、多通道:活动材料、操作方法、操作步骤等都是通常的思考方向.

(3)解决策略太苍白.教育的真谛是创作,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图示法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材料、活动步骤;谈话法能帮助孩子罗列过程、总结经验;示范法能帮助孩子直观地学习等总之,方法多种多样,只是因人而异.

三、笑里藏刀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变,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笑里藏刀”是非常实用也是必用的策略.笑,是指游戏.刀,指目标.游戏之所以被孩子喜欢,是因为它能带给孩子愉快的体验,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快乐,也符合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用无意注意的形式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小游戏,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重难点,以此来达成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趣味组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孩子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案例:科学活动“白天和黑夜”

白天和黑夜是一种科学现象,孩子的成熟系统的探索需要等到其上初中之后.但是,随着孩子知识面的拓宽,他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系统,他们不断在探索宇宙、太空的奥秘.于是,“白天和黑夜”应运而生.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设计两个游戏来帮助孩子完成思维的概括:

(1)大家来找茬:教师出示两两一组的图片,请孩子发现两幅图的差别之处.通过几组图片的对比,孩子们逐渐总结出了白天和黑夜的差异之处.这个游戏的设计一方面避免了常规谈话的破损性,幼儿的经验回忆是比较零碎的,呈现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比较琐碎,教师比较难以总结罗列.另一方面,图文并茂的形式更直观显性,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也便于幼儿表述.

(2)公转自转:在了解地球公转自转的科学现象时,教师不仅仅采用了电脑的直观演示法,更是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个全体幼儿参与的游戏.所有幼儿围成一个圈,站在教室内预先画好的轨道上——每个孩子都是地球,轨道中间是一个红色的气球——代表太阳.孩子们围着气球转,总能看到太阳,这是地球的公转.孩子们围着自己转,有时能看到气球,有时看不到,这是自转,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一直是笑声不断,他们发现原来地球这么好玩,太空这么有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启蒙活动,它重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探索兴趣.“白天和黑夜”的活动不仅维持了幼儿对于地球公转自转的研究兴趣,更是激发了他们对于太空的一种神圣向往.

科学活动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活动过程是以幼儿的积极探索为主线,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考.科学活动的组织是一种趣味性兼具严谨性的研究,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一方面要注意保持科学活动的逻辑探索性,力求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来组织科学活动,对于科学活动的概念、意义要仔细研究后才能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孩子;另一方面,科学活动的组织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固定幼儿的思维模式,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真正地发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其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