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团队的最佳结构是什么?

点赞:5664 浏览:206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华中师大文学院经常有一些国际交流活动,这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生来说,有哪些意义?

首先,学生可以极大地开阔学术视野,最大限度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培养自己的学术思维.其次,可以建立学术联系.我们与美国、德国、日本、香港的学术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关系,已经在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各地与他们合作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会议.这样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实现了求学无国界、学术无止境的目标,为以后更大的发展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再次,为学术创新提供了基本条件.在信息社会里,学者们走出国门与学术方法引进国门都是必须的.许多新的学术批评方法的产生,与这种交流是分不开的.与西方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项目申报以及科研任务的完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生团队的最佳结构是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比较文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华师有哪些政策?

现在,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制,学生可以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在研究生考试之前是不报导师的,但是在进来之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互选要求在两周之内完成.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们有的是因为某一个导师而报华师的,有的是因为想当老师而报华师的,有的是因为想来南方读书而报华师的.基础好的学生,并不一定会选我,我也不一定能够选择到优秀的学生.

您在招收研究生的过程中,更看重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我选学生有一些与别人不同的讲究:一是他的出身,即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学什么专业的.如果是“211”学校的,或者是某一个省里最好的学校,虽然是跨专业的,是学地理与历史的,我觉得也还不错.二是他的口才与人生态度.如果其人生态度比较上进,踏实肯干,与他人交流比较顺畅,我认为是可取的;如果与此相反,则是不可取的.三是心态.如果一个人比较安静、沉稳、进取,有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则可以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四是学外语的与学中文的要搭配一下.如果我们可以招收3个学生,最好是一个是学外语的,一个是学中文的,一个是学相关专业的,这就是比较合理的结构,因为他们在研究生3年里讨论的时候,可以做到互补与互证.五是写作能力.当然,开始的时候很难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如果发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自然会相当惊喜.比如发现他写赋很好,写诗很好,散文也写得不错,终于认识到这还是真正有才之人.不过,有教无类,什么样的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所以我在选学生的时候不是太挑剔.

请问您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

我是1998年开始指导研究生的,至今已经15年,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以下4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文献调查的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是策划与组织的能力,四是论文写作与学术创新的能力.


您创办了中外文学讲坛,请问这个学术平台在学生培养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中外文学讲坛学术活动,人数不是很多,但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我所指导的研究生之所以具有超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成长环境.

在中外文学讲坛的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设有主持人、主讲人、讲评人、辩论人,每一种身份的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言,从而经受不同要求的训练.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做简报、写听会报告、写策划方案进行提高.3年下来,每一位研究生虽然只可以在中外文学讲坛上主讲一次,然而做主持人、讲评人与辩论人的机会却相当多,这样的过程就是领导能力获取的过程.

学生有哪些锻炼专业工作能力的机会?

我们所主办的期刊与杂志,给了研究生提高策划才能的机会.我们每一届研究生,有的参与了《世界文学评论》的编辑工作,有的参与了《中国诗歌》的编辑工作,有的参与了《东林诗刊》与《南海学术》的编辑工作,有的参与了中外文学讲坛新浪与网易博客的编辑工作,有的参与了中外文学讲坛网上研讨会的策划以及海报设计,这些都是让研究生得到全面提高的机会.他们的写作水平与学术创新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术论文的规范与学术论文的结构,都必须全面掌握.我要求他们坚持写一些小论文,篇幅虽短小但必须是学术论文,并且要求能够发表.

对于比较文学这样的研究型学科,您是否鼓励您的学生都去考博呢?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是很难的,如果要一生都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只是读个硕士学位虽然也可以,然而如果能够进一步深造,则有更为雄厚与坚实的基础.新世纪以来,许多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而取得杰出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基本上都有博士学位.因此,自我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以来,一直鼓励他们去报考博士.所以,我真的还创造了一点奇迹: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与访问学者,考上博士得以继续深造的,有将近30位,现在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毕业,成为各高校本专业的学术骨干.

这样的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变.为什么呢?我开始指导博士生以后,发现硕士生直接考上博士是相当难的,因为指标越来越少,要求也越来越高.考博是一条正确的学术深造之路,然而也是一条艰难的路,因为对博士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人因为达不到要求而不能按时毕业,一些人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而从事实际的社会工作.因此,对于硕士生考取博士,我是鼓励的,然而每一个人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水平,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您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目前比较文学学科有三大问题:一是学科建设的“空洞化”倾向;二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泛化”倾向,三是比较文学基本理论与西方不能实现对接.比较文学学科的当务之急,还是做扎扎实实的具体研究,特别是中国文学与其他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中国文学理论与其他各国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其他学科对文学产生影响的历史研究.的确是要突出中国特色与中国立场,突出自己的主体精神与主体风格,然而“求实”与“求是”是最为关键的.

读书的最后方向都要指向就业,比较文学的研究生一般在哪些行业就业呢?

除了考上博士的以外,主要的去向包括:一是高校教师,前几年的毕业生去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去年的去了河北第二民族师范学院等;二是在媒体出版机构,如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出版社、新浪总部等任职;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如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研究所等;四是在中学与中专担任教师.

您怎样看待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坛有怎样的影响?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是中国当代文学得到世界承认的一种标志,是当代中国文学进入世界视野的一个机会,对当代中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是提升了当代中国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二是让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认识到当代中国也有高水平的作家与高质量的作品;三是让中国读书阶层认识到文学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