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用背景下学知识

点赞:7669 浏览:319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应回避,也不能回避;但绝不能走“知识为主”的老路,更不能重蹈“死记硬背”之覆辙.《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如何正确对待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已经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处理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本刊特邀请专家、有经验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阐述、介绍,希望进一步引起关注,促进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语文知识要不要教?这似乎是个检测问题,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即无能,当然要教!但紧跟着的是,什么是“知识”?哪些是“语文知识”?语文知识要靠“教”吗?

一、语言文字出现眼前,语文知识站在背后

我们不妨找个实例,先来“挖一挖”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一首现代诗《最后一分钟》,先看第一节:

.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短短五行诗,浸透知识里.

社会知识.“”的时间指称,“香港”的地理位置,“最后一分钟”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事件.

语基知识.拼音、构字、组词成句、独词句、单句、复句.

修辞知识.拟人,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看待,便于抒发情感,倾吐肺腑之言;夸张,“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排比:三个“听”句;仿词,由“风雨兼程”仿造出“风雨归程”.

文体知识.现代诗的分行排列;大体押韵;突破语言常规:第一行“”是句号,没有换行,而“香港”后是逗号,却换行了;凝练:“风雨归程”涵盖了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一百多年的艰难历史;跳跃:三个“听”,说的是三个方面——历史风雨、终于回归、万众激动和思考.


写作知识.过渡句的“启下”:这一节的末行“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一个过渡句,以引起下文;下文的第二节就是写看到的升旗仪式和万众激动的场面,扣住“心跳”;第三节则是回顾历史,扣住“叩问”.遣词造句的准确:三个“听”,似乎听到一分钟的倒计时滴答声.第一个是“倾听”,准确表现最后一分钟时大家紧盯着倒计时钟滴答滴答的钟声的情景,这钟声也是风雨归程的声音;后两个用“听”,不宜“倾听”,因为“越走越近的脚步”,声音越来越响;“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应该是更强烈的声音了,更不宜“倾听”.修饰和限制:用“所有”来修饰“中国人”,表明心跳和叩问的还包括香港的、澳门的,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而不仅仅是内地的中国人.

这还是诗的第一节,若是整首诗,各系列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更多了.此外还有关于课文理解的知识,关于略读课文的知识,关于作者的知识,关于语文作业的知识,而且如果要朗读的话,还有抑扬顿挫起伏疾徐的知识;如果要写诗,还有观察、构思、立意的知识等等.

可以说,知识无处不在,无“知”不成“文”,无“知”不成“章”,无“知”不成“书”.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此且避过不提.

二、工具人文或左或右,课标修改一锤定音

把罗列的这些知识都作为教学内容,明显是“学究先生”的教法,这样的课堂估计不会有.有四个制约.一、教材.现行教材以主题内容编排,入眼的首先是内容,知识无序,且很少明确标列.二、教师.教材文本是以文字出现的,知识“藏”在文字后面,需要教师自己去发现,见仁见智决定权在执教者手里.三、学生.人一出生,凭着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大脑,就已经主动或被动地在“习得”各种知识了.像这一节诗,不用教学,学生也能大致“读懂”,尽管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语言规律的术语和各个分支系统.四、课时.按照常态,这首诗教材作“略读课文”处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教授系统的知识.

以理解内容为主,知识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这样的课堂教学这几年比较多见,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发展”,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作过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可以说,应试教育的主要基因是“知识”.反对应试教育,“知识”当然不可能成为“座上宾”.进入本世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工具性”的内涵并未点出,“人文性”又并非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因而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现状是人文性强,工具性弱,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阅读教学重内容轻语言、重情感轻知识、重理解轻运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这些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回归”“返璞归真”“本色语文”“语文姓‘语’名‘文’”“语言是语文课程的DNA”等等主题词和说法不绝于耳.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内涵有三方面的限制词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使工具性和实践性有了清晰的凸显.“语言文字”是内核,“学习”是手段,“运用”是归宿,“综合性、实践性”是工具的外在特征.只有“语言文字”这张“皮”存在,学习、运用、综合、实践这些“毛”才有依附.

三、精要选择语文知识,不可忽视语用背景

语文教学只重视人文内容或者只关注语文知识,都是“走极端”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正道还应该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明的.比如阅读教学的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知识“可以”学习,但应该选择“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语文知识学习必须克服一些弊端:脱离运用、系统学习、死记硬背.教学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但语言文字并不等同于语文知识.语言文字是语言实践的产物,语文知识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挑选、解释、加工、整理、归纳和分析,是对语言运用的系统认识.所谓系统,是指名称、定义、例举、作用、辨析等一系列的知识链条.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实践.获得语文知识尤其是“系统”的语文知识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语文知识教学没有必要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有这样几点是需要明确的:

1.学段有别.学习语文知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小学是不应该系统化的.小学有低中高段,知识学习也有不同侧重.比如讲比喻,那种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是什么句、喻词、喻体”里边打转转就不应该.修辞学习可以是低段认识变异,中段体会效果,高段学习用法.比如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花了一些时间介绍古典小说技法“背面铺(敷)粉法”,对小学生而言,也是不妥当的.

2.实践出知.未受过系统知识教育而成为大家的大有人在.往远的说,《诗经》作者不可能受过什么系统教育.往近的看,小说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写”的大师;脱口秀周立波活跃在大江南北的舞台,无疑是“说”的名人.就圈内而言,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发表论文1200多篇,著作130多部,“著作”远远“超身”.可如此能说会道善写的人,竟然都是小学学历,他们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感悟、反思、总结,掌握了写小说、脱口秀、发专论的真谛.

3.教材导向.现行教材的编排思路,可以避免教学陷入“语文知识系统化”误区.上世纪70年代起,人教版几套教材是以小学生应当具有的读写能力为序组织单元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读或写的训练项目.现行教材以内容专题组织单元,试图统整各项语文活动.当然,我们更期望内容序列、读写序列都能呈现的“双序列”教材问世.

4.为用怎么写作.小学生学语文知识,不是培养语言学家,而是为了提高读写能力,当然不需要系统.诗人李小雨以自己《最后一分钟》这首诗为例,谈了新诗四个方面的艺术特点:高度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和细节;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含蓄,注重诗的意境.如果说,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一种语文知识,教学必不可少,那也只能是在帮助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写诗中,选择一些必要的呈现出来.

四、知识面孔不该僵化,语文实践灵活无痕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或不是,非我所论,引此是想说明,知识是纯粹的、枯燥的、严肃的,如果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冷冰冰的僵化面孔,再强化知识教学也没有效果.应该把知识乔装打扮,成为活泼的小姑娘,使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无痕地获得语文知识.笔者曾有所实践,在此晒一晒.

1.口诀.二年下期《雷雨》,怎样写好“垂”字,老师在“田字格”里边范写边说口诀:“千到底,草头宽,长短两横垂好看.”把笔顺、笔画、匀称的写字知识都含在里边了.学生写字姿势不好,关键在于执笔姿势不对,正确的执笔应该是——寸笔(指离笔尖一寸),对齐(中指垫在笔杆后,拇指与食指对齐),朝你(笔尖朝别人,不是朝自己).

在语用背景下学知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程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老搞先生.三年下期《女娲补天》,课文中的动词使用丰富准确,常见的教学是找动词、换动词、说作用,繁琐且无必要.我就故意编造说有一“老搞先生”,凡说到动作词语都以“搞”字搞定,如果他来写这一段,会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

五彩石搞齐了,女娲在地上搞个圆坑,把五彩石搞在里面,用神火搞,搞了五天五夜,五彩石搞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搞在一个大盆里,搞到天边,搞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搞,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搞好了.

学生读得笑破了肚皮,然后亮出课文的正解.这样的动词运用知识,学生记得更深刻.

3.变脸.四年上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变序、重组、增减的训练手段体会古诗的艺术.比如全诗可以漏一字变成词,或每句减一、二、三、四字成另诗.五言:故人西辞楼,烟月下扬州.帆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三言:西辞楼,下扬州.帆影尽,长江流.漏“花”字成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抬杠.五年上期《最后一分钟》,采用“抬杠法”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抬杠,然后老师故意说:“香港是一个地方,怎么能说‘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呢?这句话有毛病.”让学生来“压杠”.学生受此启发,纷纷找出“抬杠”之处,并引起“压杠”.互动说出来的这些“变异句”,都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修辞特点.

5.看电影.六年上期《军神》,读小说文字如同看电影,语言简洁直观.要体会这一特色,让学生猜一猜,下列两段话,哪一段仿佛是我们在看电影:

A.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B.(课文语言,略.)

A段只是一种记叙,像我们平时的作文;B段语句不介绍谁问谁答,但分行排列,简洁明白,这是电影语言.

6.猩猩读对联.六年下期《狱中联欢》.采用边体验边填空的方式初步学习对联知识.课文通过特务头子猩猩的眼睛,出现一副一副对联,猩猩还可以看到一些对联,比如来到楼八室、楼九室、楼十室又看到几副对联.呈现以下几副对联填空(第三副是猜字谜填空).

(1)渣滓洞中练道骨(歌乐山外)吹仙风马到(成功)

(2)旧冬唉声(叹气)(新春)眉飞色舞都有(话说)

(3)天居竹林下人在围墙中(笑囚)迎春

通过实践,学生明确了,这些对联除了要字词相对以外,都要有共同特点:1.春天来了,可以明说;2.在监狱里,可以明说;3.要胜利了,只能暗示.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