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点赞:22579 浏览:104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历史小论文试题在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卷中再次出现,这种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方式,说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笔者从高考小论文试题的解答谈起,结合教育教学理论,阐述了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历史灵感思维能力、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四项策略方法.

关 键 词:历史小论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方法

历史小论文的考查方式就是用议论文的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特点是试题没有固定的参,只有评分参考要求.历史小论文集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于一身,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充分展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不管是从实用主义的应考角度,还是从学生自我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落到实处,落到日常教学的课堂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方法.

1.立足学生

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如在记忆能力方面,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不仅准确,而且保持的时间较长,而另一些学生记忆能力差,既不准确,也不长久.记忆能力不行的学生可能想象能力不错,而记忆能力强的,想象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学生的现状是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根据,任何教学方法均离不开学生的客观实际.因此,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程度、认识方法、依据的史学观点,就成为我们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调查了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批改作业,这是一种既能全面铺开、又能深入持久的了解方法,教师必须持之以恒.

2.吃透教材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轻视教材,而且要把教材读懂、读精、读透.读懂,就是对教材中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历史事件和历史图片之间内在联系,课文中段与段、课与课、章与章、书与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内因与外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事件的经过;产生的作用和历史意义等.读精,就是要善于概括归纳总结,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内容为例,如很多同学在读完了新主义革命以后对于新主义革命的性质都会产生疑惑,但在读完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以后,就能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来,以反封建为任务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反资产阶级为任务的无产阶级革命.读透,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仍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如在读完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之后,要挖掘两者之间的隐性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进入20世纪以后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3.优化课堂

(1)要努力创设平等、合作探讨的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之中,把原来的陈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大胆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在争议中理清思路,达成共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改变评价方式,不要让学生认为老师的答案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有了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环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2)拓展思路,培养不同层次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反映的是一个已经过去的世界,只有想象力或者说历史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历史.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供各种历史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生动形象的表象,指导学生凭借历史资料与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描述历史事件的场面、过程,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鲜活起来,消除与它们的历史疏离感.

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在学生听课或讨论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突然产生的想法,这就是历史灵感思维能力的来源.但是在灵感思维出现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去完善灵感思维的结果,使可能是零散的、混乱的想法变成合理的、新颖的思维结果,从而让学生完成从灵感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使创造性思维常态化.

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历史教师的使命就是为学生建立这样的基础、空间和眼界,使学生在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