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环境地理教育与加强环境地理保护意识

点赞:7391 浏览:244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环境,不在纯粹是自然界的恩赐,而要靠人类劳动去创造.环境保护,需要举国上下一起努力.学校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得理解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本文通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学生的环境地理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献上微薄之力.

【关 键 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Shallowtalkenvironmentgeographyeducationofhighschoolstudentwithstrengthenenvironmentgeographyprotectionconsciousness

LiHua

【Abstract】Theenvironmentiankindexistenceorigin.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ourcountryofabasicnationalpolicies,ourcountryeconomy,societydevelopmentofanimportanceconstitutepart.Now,matchcertainqualitystandardofenvironment,notatpureisnatureoftheboongrant,butwanttobelaborbymankindtogotocre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edemandthewholecountrytopandbottommakegreatefforttogether.Theschoolhastostronglystrengthenenvironmentalprotectionofeducationwork,makestudentcorrecttogetprehensiongeographyenvironmentofstructureanditdevelopmentvarietyofbasicregulation,understandingmankindandgeographyenvironmentofcorrelation,protectionmankindexistenceofenvironment.Thistextpassanalysisgeographyteachinginthehighschooltostrengthenthestudent'senvironmentgeographyeducation,howtherealizationbethistargetanddedicateupthemeagerdintcurrentlyforgeographyteachinginthehighschool.

中学生环境地理教育与加强环境地理保护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学地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Keywords】Highschoolgeography;Environmentgeography;Teaching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1.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2.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3.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检测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检测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4.搞好环境地理教育的措施

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小学开展这一科目困难很大,目前只能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相关的课程中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没有从环境的角度去阐述、深化,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搞好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备课是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直接与间接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要讲清楚自然环境的概念,还要讲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比如,蝙蝠是扑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国它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扑杀蝙蝠,保护蝙蝠巢穴.违者罚款1000英镑.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当今之世,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消费心理”对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讲述《中学地理》生态平衡破坏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历史上的定西的区,森林、草原广布,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为畜牧业发达的《膏腴之地》.由于人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坏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林草变荒漠,长期干旱多灾,三料俱缺,人们生活贫困.晚清时就已“陇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区成了甘肃最困难的地方.用这样的资料来说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未直接把要学习的地理规律、原理介绍给学生,而通过如上活动探究,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充分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设计探究、归纳问题的方法,而却感到自己有创造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地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