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场地器材匮乏与中考体育应试之殇

点赞:6307 浏览:206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答疑专家:赵超君

河南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教研员

问:活动场地小、器材短缺,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怎么能保障?更新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就要不断更新器材,除了正常购写,应该如何保障体育大课间的器材供应?

答:每天上午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加上一节体育课,或者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即为满足“每天一小时”的要求.因此,在开足体育课时的前提下,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便成了保证每天一小时的关键.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场地和器材问题,但完全没有场地器材的学校几乎不存在,即使有也属个别现象而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从场地和器材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场地狭小条件下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许多场地狭小的学校发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在小场地上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简要概括如下:

1.科学选择活动内容.运动场地狭小的学校在体育活动内容上应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合理安排,扬长避短,多选择安排那些对场地面积要求不高的活动内容.如广播操、武术操、跳长绳、跳短绳、跳皮筋、跳舞、踢毽子、呼啦圈、各种素质练习(十字象限跳、立卧撑、俯卧撑、原地高抬腿跑和后踢腿跑、原地纵跳、转体跳、弓步换腿跳及各种跳跃练习等).

2.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开展活动,如引领学生沿着花坛、树木、建筑物慢跑;引领学生在有限的场地上做各种图形或路线的跑动等.郑州市金水区一些场地狭小的学校在大课间中发明了“0形跑”,即全体学生在做完操后,每班两路纵队不变,其中一队向后转,全班同学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成一路纵队集体跑进,跑动路线像是一个狭长的“0”形.只要学校场地能容纳学生做操,就能够实现这种“0形跑”.这种被场地狭小“逼”出来的跑步形式,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3.有效利用活动场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表,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体育场地的使用效率.学校面积过小或学生人数过多的学校,可采取分年级或班级轮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正常的课间体育活动.

4.优化活动场地布局.场地狭小的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设计体育场地设施,努力做到场地布局最优化,利用效率最大化.下列各种做法供参考:

(1)把足球、篮球或排球场地按比例缩小;(2)在有限的空地内设置半个足球场或篮球场;(3)在平坦的道路上或其他自然地形中画上跑道;(4)在边角空地上设置体操器械、健身器材或者砌上乒乓球台;(5)在牢固的大树上设置爬绳、爬杆等健身器械;(6)利用现有的树木、器械或其他地物、地形等设置障碍跑练习场地等等;(7)利用走廊、道路等空间安排适量学生做操等.

二、器材短缺条件下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使用体育器材可以增加活动兴趣,提高锻炼效果,但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一定非要使用器材,就是使用器材也多是跳绳之类的小件器材,不一定非要使用大件器材或正规器材.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做操、跳舞、跑步、跳绳或其他易于全体学生集体开展的活动项目.因此,器材并不是制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为25~30分钟,仅做广播体操已不能适应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要求,所以现在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一般都由两到三项内容组成,基本上是跑步、做操、舞蹈、武术操、跳绳或其他素质练习等内容的不同组合.如:系列广播体操——学校自编徒手操——集体跑步(根据场地情况设计跑步形式);系列广播体操——武术操——跑步或分班活动等.一些学校把流行的健身形式,如兔子舞、骑马舞等引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很受学生欢迎.

大课间体育活动由于是全体学生参与,需要的器材多为小件器材,如跳绳、皮筋、毽子、沙包、呼啦圈、空竹、实心球等.学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使用有限资金购写物美价廉、实用有效的小件器材,尽量满足学生锻炼需求.如学校实在困难,发动学生自备自用跳绳、皮筋、毽子、沙包等小件物品也未尝不可.

问:现在的初中教学主要是跟中考挂钩,中考考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这样就很难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体育中考结束,体育课就结束,改为文化课.如何有效解决体育课的应试问题呢?

面对场地器材匮乏与中考体育应试之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答:关于“应试体育”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应试体育”现象有个明确清醒的认识,然后再去寻求合理解决“体育课应试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辩证认识“应试体育现象”

中招体育考试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扭转学校体育工作不受重视,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滑的局面而推出的考试评价制度.自中招体育考试在全国实施以来,广大初三学生认真准备,积极锻炼,身体素质水平大幅提高.同时,由于中招体育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初三体育教师课上课下全力以赴,为提高学生体育分数忙碌不停.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大声疾呼,认为体育课上“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是一种“应试体育”,它使正常体育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和不良影响,甚至有人呼吁要取消体育考试,以消除其带来的“应试体育”的不良后果.

其实,“应试体育”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应试教育”不是同一概念.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手段,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重智育而轻德育轻体育的教育现象.“应试体育”虽然以应对体育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却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减少部分文化课学习时间为代价,是对学生繁重课业负担和脑力活动的一种有效减轻,最后又能收到增强体能的实际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体育”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实施体育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引导学校和学生重视体育,加强锻炼,增强体能,扭转“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虽然各初中学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体育”倾向,但从整体上看,中招体育考试是利大于弊,功大于过的.二、积极寻求应对“应试体育”的途径

考什么、练什么毕竟不是理想的体育教学,毕竟对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应试体育”现象呢?

1.合理利用“应试”效应,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体育考试和体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体育考试成为体育教学的推动力.负责制定中招体育考试方案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合理确定体育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及其权重,掌握好公布考试内容的时机.例如可以把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和能够全面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若干内容作为中招体育考试的备选项目,选择考前的合适时间(一个或两个月)再发布体育考试的正式内容.那么,学校体育课上出现多种内容都学、多个项目都练的现象是可以预期的.

2.拓展练习方法,采取多样化手段指导学生进行锻炼

如果某地体育考试包括了跑、跳、投等几个项目,就基本上涵盖了田径运动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师应当根据考试项目特点及其对体能素质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重点提高专项成绩.这样,学生等于在一个较集中的时间段内系统的学练了跑、跳、投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了多种发展身体的方法手段,同时也有效增强了体能素质.例如:如果体育考试中有立定跳远项目,体育教师应当立足于增强学生腿部爆发力,采取立定跳远、立定跳远、多级跨跳、连续纵跳、跳深、跳台阶、曲腿跳等多种练习方法来发展学生弹跳能力,进而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相反,如果课上“单打一”地只练立定跳远,不仅锻炼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很快失去对练习的兴趣.又如:如果体育考试中有篮球运球这一项目,教师应当把运球和投篮、突破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并运用多种练习形式和比赛手段激励学生进行锻炼.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消除考什么练什么的“单打一”应试倾向.


3.合理利用课课练,尽量保证教学进度

应付考试的体育课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考试项目的锻炼上,正常的教学内容进度会受到负面影响.体育教师既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度,又不能无视学生提高体育分数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与体育考试项目无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课练次数或延长课课练时间,结合正常教学内容和体育考试项目特点,强化体育考试项目所需专项素质的锻炼,以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水平,使正常体育教学和体育考试锻炼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4.重视锻炼过程,养成锻炼习惯

“应试”总有点被动的意思,如果体育考试过后便刀入库,马放南山,不再学练,这自然是“应试”的悲哀和弊端.但如果由于应试体育的过程而增强了学生的体能,并使学生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就成了好事一桩.很多学校在中招体育考试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系统锻炼的同学由于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仍自觉到运动场跑步,以此作为繁重脑力活动的调节和减压手段.一些经过刻苦锻炼成绩大幅度提高了的同学告诉老师,他们由害怕体育考试开始变得有点喜欢体育活动了.这种从被动到主动,从被迫到自愿,从回避到乐意的过程,应该是体育考试达到的一种最有价值的理想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应当努力追求的高层境界.

至于体育考试完了便把体育课改为文化课,这是部分学校违反上级规定的错误做法,体育教师应当通过正常渠道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并坚决抵制,维护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