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

点赞:4264 浏览:125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高职教育培养时间短、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尝试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年级下学期设立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整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优化后续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效果以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建设的背景、性质、目标、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14305一、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背景

(一)中国高职教育的特点

与本科教育相比,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时间较本科短、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教学模式与本科相似、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实践中影响着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如何主动应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形成与本科教育良性错位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二)探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就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中国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建筑师的助手,因此,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成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目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二年级之间专业课程教学缺乏衔接与过渡.一年级下学期的平行课程建筑初步(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基本参照建筑学五年制本科,与后续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过渡.尤其在一年级下学期,与课程关系密切的建筑历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法规等相关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建筑设计的整体认知不深,专业知识与基本概念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学生正确制图与识图能力、规范表达等专业实践技能还需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还需要提升.这些问题导致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学生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入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举措

根据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设立、研究与实践正是针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特色,从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为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重点在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开设是上海济光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09年9月课程建设启动至今,已经完成三个完整的教学周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该课程也成为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设计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岳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研究

二、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性质与目标

(一)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性质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适应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特点与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均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简单的表达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鉴赏、评价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就业提前作准备.

(二)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旨在积极探索适宜中国三年制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建立起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升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知识目标

课程建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知识与行业规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过程与表达技巧.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及空间具备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了解中国现行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了解建筑方案创作的完整过程;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及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具备独立完成功能相对简单的小建筑方案的设计.

3.能力目标

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师助手的岗位需求及目标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快速识图与正确制图、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模型制作以及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

三、课程建设的策略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将“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其一,进行了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整合,加强了实践应用技能训练;其三,结合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优化改革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一)革新课程教学理念

针对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高职教学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建筑设计入门课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革新.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理念.1.以岗位技能培训为导向

针对相应的岗位技能需求,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应用型实践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因岗施教”“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2.以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

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也体现了应有的教育公平与公正.此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从业人员而言,创新意识不能缺失.因此,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既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与创新,提升思维能力,掌握新的技能,成为具有良好应变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模块的设置从实践出发,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总结高年级的教学经验,内容框架设置偏重于实践与应用型知识.同时,根据平行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了内容的精简与整合,以避免重复.教学内容强调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建筑设计过程为逻辑主线,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到场地的整体设计、具体的空间设计以及类型建筑方案设计.

2.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

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空间的功能与形式、小建筑设计等4个板块(图1).第一板块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概况介绍当今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与建筑设计,当代建筑设计流派及发展趋势,建筑设计过程简介以及建筑师的角色思考等内容.第二板块为“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场地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包括对建筑设计宏观环境的解读和场地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两个主要内容.第三板块为“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主要从空间的定义、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空间三个方面对建筑空间进行讨论,明确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最后一个板块为“小建筑设计”,主要对上述三阶段学习内容进行综合与检测.整个课程教学重点围绕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制图与表现展开.

3.课程作业设置分段化

该课程的作业设置密切结合4大板块教学内容,分为4个阶段(图1).

图1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内容及作业设置作业一:建筑实例调研分析

通过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建筑实例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宏观环境、建造与使用情况、风格样式、内外空间等有初步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建筑草图绘制能力,必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二:场地分析及整体布局

分析拟建场地的规划限制条件、现状条件(朝向、日照、绿化、交通、地形、地貌)、建筑物的可建范围等因素,进行场地交通组织(布置人车流线、场地及建筑出入口等),进行简单建筑形体布局,并考虑各功能部分使用特点、日照间距、动静分区等因素,表达建筑物主次出入口位置.

作业三:“我的家”——单一空间设计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分析居住空间中各种活动方式,创造富有个性的空间形式,研究室内外空间的特征与联系,了解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确定单元空间的平面、立面、剖面尺寸,掌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正确表达方法,了解图纸表现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

作业四:小型公共建筑设计

通过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初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掌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及其他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方法;培养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于建筑造型的训练,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历史等相关知识.此外,还需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方案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与深度,包括用建筑的图式语言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各项问题;用实体模型的方法推敲建筑的空间和形态;用平、立、剖、总图、轴测图、图等表现建筑设计方案;用墨线尺规绘制建筑方案图纸;用水彩、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绘制彩色建筑效果图.

(三)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协作与交流

在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由主导型转向伙伴型.注重表达与交流,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例如: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实例调研,并采用PPT交流形式进行实例调研成果汇报,结合学生提问及教师点评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2.提倡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实践学习的特点,加强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例如案例调研、实地踏勘、模型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示范式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为辅

在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式直观教学模式,如照片、图片、模型等形式,以示范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认知与模仿的基础之上提升创造能力,重视实地参观与调研(采用踏勘、测量、拍照等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等较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4.组织学习竞赛,强化竞争意识

大学生好胜心较强,应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充分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并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或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课程每个阶段的作业完成后可开展年级性的评比及展览,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5.重视传统“一对一”辅导

“一对一”辅导形式虽然不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耐心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并适当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质量.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课程教学

积极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以“企业进课堂”“教师工作室”“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让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7.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使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将融“教、学、做”于一体,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现已建成“模型设计平面输出与立体成型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仿真实训室”“图文制作实训室”等设施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搭建了实践与创新平台.

8.积极拓展教学手段

积极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课内,师生利用现代化制图教室、模型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教学平台和教学设施与资源;课外,师生借助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MSN和等即时通讯媒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传播与课程交流.在线辅导、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

9.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

建筑设计入门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课程作业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分4个阶段布置,每个阶段均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成果,每次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缺少任何阶段的作业均不允许参加期末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每周绘制两张建筑钢笔画作为课外作业,旨在训练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期末成绩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4个阶段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外作业占20%;出勤情况占10%;课堂表现占10%.

四、结语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作为专门针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它是一年级平行课程建筑初步(下)的延续与补充,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原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与准备.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高职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此外,随着学校实习生及毕业生在业界的口碑不断提升,直接带动了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招生数量的增长,激发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需不断完善,课程配套教材也在进一步完善之中.总之,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契合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