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的

点赞:6517 浏览:223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管理,它是提高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的基本保障,针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要改变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现状,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其成效.

关 键 词:科学管理;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作者简介:杨建超(1971-),男,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广西高工委课题“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号:桂党高工宣(2007)82号;主持人:杨建超)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74-03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其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我国大学生的培养问题被用人单位所诟病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缺乏.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开展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措施既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社会化程度的必要环节.党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多次次下调:“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能力、怎么写作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下,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愈来愈体现它的价值和作用.

从1998年开始,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非常迅速,大学生人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这么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将会涉及到更多的范围和领域,不管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专业领域,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学校层面,不论是实践的内容方法或手段都在产生深刻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冲击最大就是高校本身.因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也是责任人,肩负着指导,管理监督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任.必须要积极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问题,制定方案,不断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监视活动的实效性.让他们真正地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东西,发展自己,怎么写作社会,增长才干,在校时期开始认识社会,怎么写作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中逐步走向成熟.

关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比较松散

总体上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方面还是比较松散,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的实践形式,实践的时间地点、实践完成的质量,实践的过程监督都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监督等现象.大学生从实践内容的选择、实践形式的确定到实践报告的完成,整个过程从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角度来说,没有能够很好地担负起指导、引导、监督、检查和落实的责任.学校和教师更喜欢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个能够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院系、或者某一类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上,而对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指导.大学生也感到社会实践活动只是走过场,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是可有可无,与自己的学习成绩无关,与自己的毕业无关.对待暑检测社会实践的要求,多数学生是等即将开学了随便找个地方,随便问问,逛一逛,叫别人帮盖个章,只要在实践经历表上盖上某单位公章就可以交差了事.整个过程是雷声大雨点小.反映出了社会实践表面上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现象.说明学校对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不够得力,这种“放羊”的状况不仅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而且助长了不良的学风.


(二)实践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新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在活动的形式、内容、过程以及应该符合各类学生的特点,只有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的活动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的大浪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还是沿用多年以前的实践模式:做个调查、访谈,或者到某个公司企业实习一段时间,或是帮助孤寡老人照顾生活,或是到社会上进行一些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当然不是说这些活动不好.这些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帮助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是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很难吸引大学生,加上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更喜欢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活动,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特点和创造性[1].

(三)实践活动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

大学生虽然精力充沛,积极性比较高,但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不足,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够得当,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特别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指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表明,他们把“缺乏指导”列为“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首位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许多学生对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十分茫然,大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制定社会实践的计划,撰写实践报告和科技论文.这与平时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很有关系,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社会实践方法课程或讲座,建立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加强对学生平时和检测期实践活动的指导,着力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

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成效

管理机制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根本.因此,高校首先应该从管理入手,全面盘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实践组织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实践环节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实效性.

制定规章,规范管理

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很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形成团委、学生工作处、党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牵头,各院系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为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正常开展,学校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办公室.该机构应形成管理体制,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领导小组、教师指导委员会和各院系事务管理委员会构成.领导小组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负责社会实践管理的领导机构和项目审批机构,由分管学生的校领导担任主要领导,成员由学校的宣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有关人员或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划、指导和评价、经费审核及划拨;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专家、教师组成,负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进行规划、培训和指导,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施的监督机构;事务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院(系)分管领导组成,他们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管理,根据学校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案,严格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开展活动和运作,并充当院(系)各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联系人和协调人.整个机构要按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制定社会实践教学大纲,确定实践的总体目标,然后明确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各成员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科研处、各院系及实践基地的指导部门)的作用,发动全体委员讨论,提出各自的分目标,根据目标要求,结合各部门权限,给以一定的条件,使部门独立自主又相互协作地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1].(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评价是指挥棒,起到导向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价就不可能起到预期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和各院(系)不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沿用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这种单一老套的评价方法缺乏激励性.大学生由于没有看到他们的实践成绩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会出现消极的应对行为,在实践活动中搞形式,走过场,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只要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报告或论文就万事大吉.学校的要求就是一个杠杆,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与否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态度.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以评促行,通过考评使它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推进力量,切实发挥社会实践课程育人和社会化功能.要从大学生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高度入手,把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与激励紧密结合起来.对各个专业教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上到下,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的职能部门到院(系)都形成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潮和氛围.把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成绩计入学分,并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测评依据;作为奖学金评定的必备项目;与大学生的评优评先和优秀班集体评比挂钩.参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院(系)、教研室应制定规划和考核措施,将教师工作量、干部业绩、个人经济利益要与其所承担课程社会实践应完成的工作量、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量、工作效果挂钩[2].

强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己,运用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当成是一项长期而又经常性的活动.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适合各种专业的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平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适应学生社会实践普及性的需要.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归宿感,帮助大学生构建坚实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主题式实践基地、专业发展的实践基地、与政府、社区共建的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怎么写作型实践基地等.实践基地可以有学校级别、院系和专业等各种因素进行构建.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同时要兼顾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主动与各居民社区、乡村、各类教育基地、有教育意义的单位、部队、社会各类怎么写作机构等联系,开展合作和共同建设、使双向受益,共同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新思路[3].

(四)加强指导,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

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既不明白社会实践的目的,也不明白社会实践的方法,这说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

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只知道学校有规定,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检测期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但如果你问他,这个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很多大学生只能说大道理,根本就说不清楚其具体的目的意义何在.

另一方面,即使有些老生,已经多次参加社会实践,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参与实践,如何真正地落实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他们了解的专业知识有限,就更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实践.

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具体到让每位学生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过程和方法,以及如何地撰写社会实践的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要达到这样地目的,学校应该统筹规划,对每年新进校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通过举办讲座、课程指导、出海报、墙报、编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老生言传身教介绍社会实践的经验等各种形式进行系统培训,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自己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可以在学校学到的,哪些是教学内容以外自己需要补充的等等,有了这些认识和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努力找准方向,避免在实际的实践中束手无策,茫然迷茫,消极对待.当然,社会实践还有另一层重要目的,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团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创业的艰辛,体会劳动的快乐等等,在指导过程中也应该告诉学生走上社会的基本的人际交往的常识.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明白后期学习的方向,避免盲目的学习,又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就业找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