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点赞:26262 浏览:1196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是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意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怎么写作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

三、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进行了这些方面的实践.

1.鼓励学生找问题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引导学生抓课文的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这样的教学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例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一定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从而使其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潜力的充分发掘.只有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将起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