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点赞:33117 浏览:1548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武汉市(以下简称“我市”)的职业教育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改善现状的措施和办法,旨在加快和推动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职业教育;回顾;前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22-04

一、武汉历史上的职业教育

武汉历史上的职业教育源于中国近代,武汉曾经是制造业的中心.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督鄂19年,致力于近代机器工业的兴办,在武汉建立起了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等行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大工业体系.1891年,汉阳炼铁厂正式破土动工.1894年,高炉开始炼铁,这是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张之洞从兴办洋务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因此,决心以“兴学求才为治国之首务”,接连在武汉创办系列新式专门学堂,如高等农业学堂、矿物工程学堂、铁路学堂、工业学堂,等等.这些带有职业教育因素的学校,为当时的武汉制造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掀起了武汉制造业的第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再次迎来了制造业的春天.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将大批重型制造和生产企业投放武汉,一批“武”字号的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当时,武汉的制造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产品,至今还让人如数家珍.这是武汉制造业迎来的第二次.

回顾历史,促使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寻找答案和出路: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抓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怎么写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竞争的焦点.要把武汉打造成现造业的中心急需三类人才:一类是企业家人才;二是高新技术研发人才;三是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以上三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第三类人才的培养,要靠我们的职业教育.振兴我市的现造业,拥有一批高新技术设备的操作、维修和调试的中高级技术操作人员,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至关重要.目前,我市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5%,与发达国家所占40%的比例相距甚远,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同行业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全国职业教育做得好的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做大做强武汉职业教育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1.思路不明,缺乏统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我市的中等职业学校,除少部分由部门行业举办外,绝大多数由地方(区)举办和管理,办学规模小而全,分散办学、重复办学、专业设置重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区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普通、职业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方面,普遍重视了普通高中(优质高中)的发展,重视重点普通高中的建设,而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的区全年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只有20万元,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普遍不够.就行业部门办学而言,对职业学校的管理也在削弱.在此情况下,《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的“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以“地方为主”意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不但不能放弃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而且要不断强化市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要建立在以彻底破除“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领导权.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纵观全国,职业教育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城市,其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建立起了市级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机制.搞好职业教育关键在领导,措施在统筹.在这一方面,我市有关部门虽然作了一些努力,但总体上来说,认识还不到位,领导的决心还不够大,统筹工作的措施也显得软弱无力.

2.决策不科学.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科学的统筹.这种统筹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我市职业教育缺乏科学的、有效的长期规划,有关职教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也带有盲目性.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首先要尽快确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理顺职业教育的各种关系.谁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谁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原动力?是政府,还是学校?是市场,还是行业?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决策.

3.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我市政府规定的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不得低于20%的比例没有达到.教育附加费成了“唐僧肉”,真正落实到职业教育口子的微乎其微.区级财政配套的职教经费也不到位,省、市有关职业教育经费的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4.规模不大,专业设置不合理.我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武汉商业怎么写作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等10余所.我市的高职学院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规模偏小,有的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还不足1万人.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21所,在校生近10万人.其中35所市级中职在校生源占了全市在校生的一半,发展很不均衡,有的中职在校生仅有两三百人.我市现有挂校40所,其中持续招生的学校32所,全市技校共有在校生近1万人.有的技工学校教师比学生还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我市职教专业结构与市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不相匹配,专业的设置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跟不上现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从我市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情况来看,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开设不足.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270个专业中,我市开设164个,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尽管有60个,但普遍招生不足,毕业人数有限,不能满足现造业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办学要达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还任重而道远.对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来说,要主动出击找市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办学的第一原则,不断淘汰失去生源的专业,创建新的专业,特别是要注重面向武汉现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创建新的专业.职业教育就是面向市场、面向就业,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教育.5.供求关系不平衡.较小的办学规模,较弱的培养能力和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企业每年需求各类技术型人才10万余人,其中初级工近5万人,中级工近4万人,高级工1万余人,技师1万余人,高级技师近万人.目前,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每年仅有毕业生3万余人,形成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我市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制造业的60个专业常年招生10600人(含技工学校4000人),出现严重的供需比例倒挂,需求与可供比例为4∶1.我市就业市场出现了找大学生容易,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难的尴尬局面.生源严重不足,是导致我市制造业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

武汉市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6.制度不健全.发展职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制度来维护,比如说就业准入制度、招生制度、培训制度、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的建设等.我市现有产业大军180多万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各行业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率不足27%.以此推算,全市技术工人持证上岗人数不到50万人.在产业大军队伍中,很多还是刚穿上工人制服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可见,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管理等部门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不够,我市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实习基地的建设也相对滞后.一方面是有些职校的学生实习所用的设备大多是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淘汰设备,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熟悉现代机器设备,又得重新学习;另一方面,高价购置的现代化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三、我市职业教育的前瞻与展望

1.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目标管理.我们从天津市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了解到,天津市主要领导在谈到职业教育时有段精彩的论述:“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直接,与企业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培养劳动大军的摇篮,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全市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层次的尖子人才我们可以靠引进,但高素质的百万产业大军无法引进,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教育不能出现‘断层’,产业大军不能出现‘断档’.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天津社会经济发展寄希望于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不动摇.”这种务实的理念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振兴现造业的重要性,是搞好职业教育的思想保证.搞好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落后的职教观念是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巨大障碍.目前,我们要亟待提高市区两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广大市民三个层次对职教的认识,严格控制新闻媒体在宣传普教的同时,形成对职教发展的反宣传.要建立科学的职教目标管理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相关单位的目标管理.

2.强化市级政府对职教工作的协调领导,成立武汉市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从理论层面上讲,职业教育应当由教育部门来管理,但实际情况是,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是联动的过程,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各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只手难擎天”,近些年,武汉市、区教育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缺乏市区两级政府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撑,主要靠市、区教育部门的“单边行动”,难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导致我市的职业教育改革效果不明显,难以深入.在如此情况下,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市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作用,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整体向纵深推进.因此,我们呼吁尽快成立武汉市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任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这是实现我市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既是决策机构,也是研究机构.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我市职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强化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功能,集中一段时间抓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明晰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并对有关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进行科学决策.

3.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我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目前,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实行“重组、改制、调整、提升”,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是依托各区、各行业来展开.这种“近视眼”式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制约着我市职业教育向规模发展.站在某个区或行业的角度和利益来看,某个职业学校的存在和专业的设置可能是合理的,但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就可能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要逐步走出“诸侯办学”的模式,横亘在各区之间、各行业之间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围墙”,纠正各种不合理布局和减少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彻底改变“以快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今后,要站在有利全市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我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布局.

4.加强对我市技工学校的统一管理.随着对国有企业改制力度的加大,随着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劳动保障部门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在现有的条件下,市劳动保障部门难以花更大的精力来抓技工学校的发展,技工学校几乎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块“荒地”.技校的现状令我们十分担忧,要加强研究,拿出一套适合我市技工学校改革的可行性方案.目前,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制定强制性的措施,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真正做到持证方能就业.

5.对我市职业学校的改制要慎重.2004年以来,我市有43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改制的任务,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职的改制工作,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改制不是“改死”,也不是政府部门卸包袱,改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更好地集中精力办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把公办学校改成民办学校要慎之又慎,既要通盘考虑,做到科学改制,又要维护社会的稳定,照顾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制工作要循序渐进,步子要稳妥,不能搞“齐步走”,急功近利式的改制只能对学校造成伤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我们建议:中职的改制要分“两步走”,拿出少数几所学校先行改制试点,集中精力办好几所中职学校,在积累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在全市推开.6.面向现造业、文化创意产业,调整和设置所需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更新专业,重点建设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是我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业设置的当务之急.近几年,我市围绕现造业,特别是为五大支柱产业新设置了一批专业.但这些新设专业的数量还不够,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食品、烟酒、服装等行业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产业,在各级各类职校中应新设一批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在专业的设置方面,要避免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雷同,要形成互补.专业设置要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强化特色教育,努力形成“一校一品”.合理的专业设置就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要积极建立“订单式”、工学交替、教学经营一体化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牵线搭桥.

7.确保职业教育经费到位和专款专用.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要加大筹资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要保证“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职业教育经费到位,做到专款专用.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学.除此以外,要加紧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实习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每个环节的工作做细做好.

我们期待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独立体系,构建职院学生终身发展的立交桥,加快发展职教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怎么写作.搞好我市的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挥而就,要有大手笔、大气魄才有希望.搞好我市的职业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做好关于“人”的文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职业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我们既要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又要善于使用人才和保护人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既要宣传科学家,也要宣传蓝领阶层的劳动者.在全社会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择业观,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重视提高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变歧视一线工人的状况,提升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温家宝同志在湖北考察时再次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的职业教育法马上就要出台,现在职业教育已被摆在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我市的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我们相信:一个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脱颖而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必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