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教育探析

点赞:12749 浏览:568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变化.文章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实际与社会需要,运用有关理论,论述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

[关 键 词]公民教育大学生研究实践

[作者简介]袁媛(1981- ),女,江苏宜兴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5-01

一、公民与公民教育概述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关于公民教育,它也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公民是指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其次,是指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所必备知识的公民学科.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主义的产物,是与共和国家相伴而产生的”,按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公民教育可理解为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强调对政体结构、国家历史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解;其二,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其三,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格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真正履行公民的职责.

大学生公民教育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民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本文所称“公民教育”,专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学科与社会需要、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性教育,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所必备的公民素质与行使公民权利、义务能力的教育.

二、我国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公民”一词只是在法律文本上“务虚”地运用,实际被政治化了的“人民”所替代,只有以政治性的阶级意识、摒弃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作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无公民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教育才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内容.

1.公民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公民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加强与提高民族责任感,加强与提高自身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善于沟通与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2.公民教育是大学生明确自己应尽责任与义务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无疑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为此,只有让大学生尽早接受公民教育,才能使其明确应有的权利,学会正确处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关系.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在实现个人权利时不得侵害社会利益,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不得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得污染环境等.

3.大学生公民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需要.塑造合格的公民,培育他们自由、自律、自觉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性条件、前提性要素.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尤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公体意识、平等意识、理性思维的教育与确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民知识,有了强烈自觉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观、公民价值观,彰显公共精神、主体精神、个体性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民族、社会怎么写作.

4.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是社会的主体、国家的主人,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是权利平等的保障,真实的必须具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完善的组织形式、透明的运作程序等.要维护社会的政治秩序,必须建构与之同质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最显而易见的方式是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赋予比西方国家更高、更新、更优越的公民的社会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更需要公民教育,并为公民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没有全面诠释和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导致教育内容重复和缺失.公民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大学生公民教育也才引起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较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教育还未普遍开展.

1.尚无教材与被列入教学计划.至今,我国公民教育学科尚未建立,研究者还很少,也没有适合的教材,更没有专业教师.可以说既无“巧妇”也无“米”.即使有一些关于公民教育的讲座,往往也是临时性的、课外的,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一般高校都没有把公民教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也没有学分的规定,学生就是想学,也没有渠道.虽然有些研究者、教育者在理论探索、实践结合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已有了一些研究,但是并未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并未从公民教育层面深入拓展、改革创新.

2.人才培养目标中缺乏公民教育目标的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的公民教育目标,人才观与公民观相分离、相脱节,导致当前大学生的意识、道德、知识、技能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突出表现在对自我权利、义务的认识缺位,很多情况下不知道或不愿意主张权利、承担义务和担负责任;缺乏适应流动性、竞争性、匿名性社会的道德规范,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合作、亲和的人际关系.

3.大学生公民权利、义务观念淡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中国民众没有公共领域的“公共生活”的经历,缺乏现代性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意识”“公共性知识”“公共性思维习惯”以及“公共性人格”.多数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既是在校学生又是社会公民,即使毕业进入社会也很少意识到自己既是工作者又是社会公民.很难在校及进入社会维护、行使自己的合法公民权利,正确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弱、急功近利、浮躁跟风、弄虚作检测,甚至违纪犯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四、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将公民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从建设和谐社会、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出发,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将人才观与公民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将公民培养纳入学校培养目标,将公民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宏扬和培育公民精神、提高公民素质、“做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选择一些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试点或基地,并给予经费支撑、保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加强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全面诠释和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动员与组织有关专家及现有的政治理论老师,结合高校实际,就切实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门研究、理论探讨,设立公民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建立公民教育学科,编写公民教育教材.确保公民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全面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3.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从现有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或相近学科教师中选拔一些教师作为公民教育的师资进行专门培养,提高教师公民教育的系统理论水平.注重教师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使教学内容、目的切合社会需要,实现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各学科或管理工作中的公民意识素材,全面落实公民教育的内容.加强教师健全人格、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4.强化社会实践的教育、导向作用.社会实践在公民意识的发展中具有教育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深化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帮助大学生真实了解社会与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广泛建立有效地社会实践基地,密切合作,协同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呼唤.首先,要明晰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用新视角来审视和创新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大学生公民教育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

[参考文献]

[1]高峰.当前我国推行公民教育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6(11).

[2].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J].哲学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