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简述

点赞:4602 浏览:184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本文介绍了成人依恋的含义、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成人依恋的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情况.

【关 键 词】成人依恋大学生成人依恋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97-01

一成人依恋

1.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研究开始,John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并指出依恋关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关于成人依恋的含义,研究者对其操作性定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其父母依恋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该派也是最早考察成人依恋关系的,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及其他人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两派存在的分歧具体表现在:(1)操作定义.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则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因此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父母的关系,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则研究成人与的关系.(2)研究方法.发展学派主要基于详细的编码访谈描述,而人格学派虽然也有自己的访谈方法,但更广泛地采用自陈式报告.(3)分析重点.发展学派侧重于分析一个人对依恋经历描述的一致性、可信度和模糊性的结构比例,而人格学派则侧重于分析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自我观察行为的内容.

成人依恋简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

从时间维度上看,依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同时开始进行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

3.成人依恋的理论研究

第一,成人依恋的工作模式.Bowlby认为个体在其童年时代与其照看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形成“内部工作模式”.工作模式又称心理表征模式,这是一套认知结构,并被整合进其人格中,对其自身和他人的看法产生影响.内部工作模式不仅包含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还包含了个体对他人和自身的情绪反应及情绪的调整.

第二,成人依恋的类型.Bowlby认为儿童的依恋会转化为成人的依恋类型,他把成人的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并把不安全依恋分为: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型.Bowlby认为每种不安全依恋都是由于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出现问题而造成的,通过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现实的关系.

Georage、Kaplan、Main成人依恋访谈量表分数对成人依恋作了四种分类:安全—自主型、不安全—忽视型、不安全—先占型、不安全—遗留型.

Bartholomew、Horowitz把成人依恋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先占、拒绝、恐惧.这个模型结合了Bowlby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包括自我的内部模型和他人的内部模型)的思想.安全型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先占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拒绝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对自我是积极的),否认渴望亲近(对他人是消极的);恐惧型的特征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吴静珊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成人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是通过自我接纳来传递的.研究结果从实证的角度支持了成人依恋理论和社交焦虑成因理论.曲晓艳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对应关系.倪岩娟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童年的创伤经历对其成人依恋关系具有预测作用.倪珊珊等人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其他类型,而且安全型依恋各因子与心理健康指标相关度最大.

三结束语

目前由于对成人依恋的理解有两种派别,所以很难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研究工具,这是成人依恋类型研究也是成人依恋研究本身后期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成人依恋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该领域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