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教学中误读现象之

点赞:3459 浏览:96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推荐辞:对于文学阅读对象的误读,无疑是对是非标准的误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于学生的文学阅读误读放任自流,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扭曲,随之“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就会再次上演.为了在语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读现象的发生,我向大家推荐了这篇论文.

一、引言

目前新课标下的文学鉴赏教学中已开始显现一些人为之弊端.“过度个性阅读”就是其一.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舞台”下当“看客”、“听客”的局面.学生的阅读结果似乎呈现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课堂上的文学鉴赏教学却出现了无序化教学现象.甚至出现了“独立选择学习内容”“独立选择学习方法”“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无序状态.教师过分地强调个性化阅读,将学生对文本做出的随心所欲解读误认为是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其结果大多是误读.

二、误读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正读、误读的区分

文学理论认为,文学的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作品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索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当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相应时,称之为“正解”.反之相悖时,可称之为“误解”.比如: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本意是要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画出麻木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以期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后来的许多读者,正是这样来理解作品意蕴的,此即为“正解”.但也曾另有一些读者,他们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影射自己另外的某个人,在泄私愤.这种情况即是“误解”.文学鉴赏教学中,学生的“正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作出合情合理的理解和评价.反之,作出随心所欲不合理的理解和评价时则为“误读”.比如:当学生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很多学生都会读出邱少云严守部队纪律、顾全大局、为革命利益而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品格,这是“正读”的结果.但也有学生认为邱少云太傻,舍弃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是不值得的,这种阅读结果就是“误读”.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误读”便是在这多重的交流对话中产生的阅读结果之一.文本只是一个阅读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误读”现象的产生与学生、教师都有一定关联.

1.学生方面

学生在文学鉴赏中处于主体地位.“误读”现象一旦发生,就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认知能力不强,文化修养不足等原因,必然造成了“误读”现象的发生.

(1)认知经验相对贫乏

现在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同时平时的阅读量少,使得他们人文底蕴较为欠缺,思考问题深度不够.知识经验相对贫乏,艺术感受力也就相对单薄.因此也就容易导致对言语词句内涵的曲解和误读.比如,教韩愈的《早春》时,一位学生把“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的“烟柳”理解成“被烟笼罩着的杨柳”.这就是因为艺术感受力薄弱而引起的误读.柳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甚美,“烟柳”却是蒙上了水汽,或是飞絮,当柳叶长得茂盛之后,成片望去仿佛浓烟一片,故而得名.“烟柳”其实是古诗词中较为突出的意象之一.

(2)现实环境误导学生

首先,阅读环境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阅读结果的差异.比如现代社会我们提倡保护生态,提倡遵守交通规则.于是就有学生在文学鉴赏中脱离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愚公,这个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面对困难不妥协的民族精神象征的老人却被一些学生这样误解:“愚公其实很愚,把家搬了不得了?或者打条隧道也可以呀!再说,也不用将土石运到渤海之尾,平铺在地上也行呀!大家再想呀,他这样挖山不止,岂不是在破坏生态环境吗?等”还有的学生认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评价文本中那个时代的行为.学生需要知道任何真理都是有时间性的,文学鉴赏是不能脱离文本的时代背景的.

其次,在现在的这个商业化信息社会,社会群体在世界观,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了分化、断裂、多元化倾向.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对校园的全面渗透营造了功利性、世俗化的阅读环境.这样的阅读环境导致学生阅读心理的浮躁,求成心切最终断章取义,从而产生完全架空文本随心所欲的“误读”,这种阅读心理一旦形成习惯,造成想象力、思维能力退化,审美情趣低下.比如读《白毛女》,有学生认为杨白劳真傻,让喜儿嫁给黄世仁享享清福不是很好吗?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评论.《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喜儿是旧社会被压迫的农民形象,他们被地主黄世仁所压榨、逼迫.可见学生并没有领会其中的阶级斗争思想.

再次,现在有许多经典被改编、被戏说,这也逐渐侵入到中学语文教材中来.如孔乙己是因为借光盘而被打断了腿;《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这类“另类语文”却受到许多中学生的追捧,造成了文本的解读失去了本义.许多学生对改编的文章记忆深刻,对原文反而印象模糊,而且学生的审美力也被削弱了.

(3)思维定势左右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某些知识、观念往往会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将会左右着学生理解对话的方向和内容.学生在进行文学鉴赏时就会偏向某种模式,从而导致顾此失彼或思维短路,从而产生一些“误读”现象.比如,在大多数的童话故事中,狐狸都以狡猾为主要特征出现.于是不自觉中,学生就会将狐狸与狡猾放在一起,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阅读童话《酸的与甜的》时,都站在了批判的立场,认为小狐狸狡猾、自私,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注意到小狐狸一次次地付出,一次次地失败,看到狐狸的努力过程,看到小狐狸因失败而带来的悲、酸,最后只好认定“葡萄”是酸的来安慰自己.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给它贴上“狡猾”、“自私”的标签.此外,由于中学生阅读方法的有限,阅读时的情绪、心境、周身环境等原因,也会造成“误读”现象的发生.

2.教师方面

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从文学解读研究成果中移植过来的,虽然文学和语文有相叠的部分,但文学中的阅读并不等同于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文学的解读仅仅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的介入和师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文学鉴赏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一些原因而造成了“误读”现象的发生.

(1)教师的消极引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核心是交互性,师生共同的情感共鸣应是深层的互动.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有些教师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表现,让学生活动,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又走到了“唯自主论”的极端.教师迁就学生的感受而没有自己的感受,教师督促学生与文本对话而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投入.课堂上任凭学生上天入地,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教师都笑而不语,秘而不宣,比如有学生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的形象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有学生认为采取以恶制恶的做法是不遵纪守法的表现,他不应成为作者歌颂的对象;有的学生认为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疾恶如仇、扶危济贫、不畏”的义举是产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官府腐败透顶草菅人命,拔刀相助的背后隐含着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有学生认为对待郑屠这样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要动机是好的,英雄好汉历来如此.如果教师这时候还是笑而不语,不能将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年轻一代的心理倾向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澄清错误认识,学生从小说中学到的或许就是糟粕.“该出手时就出手”就可能是酿造悲剧的根源.这样不仅违背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可能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文学鉴赏教学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那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就像萨特曾说过的“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

(2)教师的不当评价

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各种声音”,允许学生任意体验,即使学生在理解走偏的情形下,也一味认同.比如:在讨论《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竟然有学生坦言他最喜欢骗子,因为骗子可以骗到很多钱,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行骗得逞的事例.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学生虽然也佩服小孩子的真话,但是他不会那样去做,因为他惧怕会遭到皇帝的打击报复.在那样的环境下说真话并不可取.教师这时并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还表扬学生见解独特.这会导致学生对“骗子”的行为大加效仿,而且理所当然.还有的学生在读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后,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的生命是何等的宝贵,邱少云在完全可以保住生命的情况下,却活活被烧死,死得可惜,死得不值,我觉得他这是犯傻.”学生对邱少云这样的英雄主义表现出了莫大的轻视与冷漠,有的教师听了这些讨论后居然大加赞赏:“你真了不起,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很明显,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作出错误的“赏识”评判,任凭这样的“误读”继续下去,最终学生的价值观会变得扭曲.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将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忘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教师引导学生“正读”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只是一个阅读对象,是客观存在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两个直接阅读者.学生是否能够正读文本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分寸,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解读文本,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丰富学生的期待视野

由于中学生处于未成年时期,生活阅历有限,文化积淀不足,认知能力不强,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期待视野贫乏.而一个生活单调,知识贫乏,经验贫乏的学生是很难具备色彩缤纷的精神世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阅读结果,有时甚至会导致“误读”现象的发生.因此教师应努力丰富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互促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互动导读,鼓励讨论,要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教师要充分提供一些史料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横向联系,发散思维,最终有所觉悟,有所发现,使学生的理解走向完整全面.比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要先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1927年夏天大革命失败后戴望舒的幻灭与痛苦,这样学生在鉴赏时,才能充分理解“丁香姑娘”象征着作者期望看到的希望和出路.教师有时也可以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来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的语境,努力缩小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心理

由于周围功利性、世俗化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急于求成,产生了浮躁、草率的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心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符合人文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要使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与自己产生情感认同,要教给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基本标准.要让学生阅读时查一查工具书、参考资料,阅读时进行认真的思考,有疑问时提出来.通过反复阅读纠正一些随心所欲的“误读”.如有人认为《荷塘月色》是排遣婚外恋的苦闷,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明确朱自清是个腼腆的学者,一生未有以恋爱为题材的作品,他还告戒弟子不要与妻子以外的女人接触.反复阅读课文,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明白朱自清是传统的正人君子,这种婚外恋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三)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文学鉴赏教学中,当学生发生“误读”时,教师如果可以适当运用教学策略,便可以重新将学生引回“正轨”,引导学生“正读”.比如学习《哦,香雪》一文,剖析“香雪”的人物形象时,有学生认为香雪和《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一样爱慕虚荣.这时教师可以运用阅读反思的策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香雪要求换的是一条漂亮的丝巾,而不是铅笔盒,那么你怎么看香雪呢?”教师通过将“铅笔盒”与“丝巾”的对比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反思.“铅笔盒”在文中有一定的象征义,它象征着知识和文化,象征着现代文明.香雪付出如此大的勇气去追求铅笔盒,其心理动力不仅来自于维护个人的自尊,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台儿沟的尊严,还有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一举动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是满足虚荣心的表现.因此,在文学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的词句、段落进行前后纵向对比,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匡正“误读”.

文学鉴赏教学中误读现象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鉴赏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谭永华,江苏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教师.